看胃病挂什么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建国初开国中将准备娶小姨子,岳父得知后,态度让很多人感到炸裂 [复制链接]

1#

“月茜,你能不能帮我一个忙?”年秋天,医院的病房里,周月湘紧紧抓着妹妹的手。病房里消毒水的味道和外面初冬的冷风混在一起,让姐妹俩握着的手心里都冒出了细小的汗珠。这一刻,就像是成钧将军一家命运变化的开始,同时也预示着两年后那场轰动京城的特别婚事的到来。

年,当听说开国中将成钧娶了自己的小姨子,总政食堂里搪瓷碗的碰撞声都比平时响多了——有人在那数着中将身上的勋章,有人议论着周家“姐妹接力嫁一人”这事儿算不算高攀。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场婚姻其实是起源于战场上那种把命交给对方的深厚情谊。想当初,年在淮南根据地,成钧和周月湘结为夫妻时,新郎官还只是个拿着汉阳造步枪的游击队长,而新娘则是位曾裹小脚后又毅然放开脚的“抗大”女学生。他们在躲避敌人扫荡的战火中互相包扎伤口,在逃难路上用自己的体温温暖被冻僵的婴儿,这些经历让这个家庭的每一个决定都深深烙印着战争的痕迹。

周月湘在病床上托付孩子的情景,比大家传的还要让人心疼。因为肾功能衰竭,这位走过长征路的女英雄瘦得只剩七十多斤,但她的头脑却异常清醒。主治大夫回想,知道自己日子不多的那会儿,周月湘要来了纸笔,开始一项项地列清单:成钧的胃病不能吃什么,女儿晓舟啥时候换乳牙,一点点小事儿都写了满满十二页。她对妹妹讲:“老成这人打起仗来不要命,孩子们没了妈,他就真成没人管的了。”这话让人想起抗战时他们的一次突围,成钧为了掩护大家转移,带着警卫连在关口守了三天三夜。

周老爹在湖北老家的院子里晒谷子时,收到了小闺女的信。这位清朝末年上过私塾的老头,拿着烟斗在泥地上比划了半天,回信里居然引用了一句《礼记》上的话:“妯娌之间,就像亲兄弟一样。”村里的教书先生帮忙抄写时,惊讶得直摇头:“周老爹可真是思想开放啊!”其实,老人心里清楚得很:大女婿以前冒着生命危险闹革命,二闺女现在又穿着军装搞地图测量,哪个不是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续娶的妻子还是亲姐妹,这样至少知根知底嘛。

这场婚礼太朴素了,让那些想看热闹的人大失所望。院子里就摆了几桌家常菜,一点装饰都没有。周月茜穿着改过的老军装,在姐姐的灵位前敬了杯茶,轻声说:“姐,孩子们的冬衣我都做好了。”这话一出,在场的那些老战友们都忍不住湿了眼眶,他们心里清楚,周月湘临终前最牵挂的就是孩子们冬天衣服不够长。结婚后,周月茜每天得换乘三趟公交去军事测绘局上班,但她还是坚持每天五点就起床熬小米粥,因为成钧在淮海战役时落下的胃病,一吃冷的就受不了。

年那场动荡来了,这个特别的家庭却展现出了坚强。当成钧被送去“受教育”,14岁的成克拿起螺丝刀就要跟守卫拼命,这时周月茜狠狠地打了他一下:“你爸连枪林弹雨都不怕,还会怕写个检讨?”白天她刚挨完批,晚上就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藏在菜篮里带回家。四个孩子躲在被窝里轮流看,书页上还留有白菜汁的痕迹。不得不说,这种在特别时期培养出来的默契,让成家的孩子们后来遇到事情都很镇定。

年,成钧病得很重,医院病房临时变成了党小组开会的地方。这位老将军抓着穿医生服的院长问:“你们科室党支部多久没开党会啦?”但接着,他对着周月茜露出了少有的温柔笑容:“月湘挑的人,肯定没错。”在追悼会上,四个儿女的挽联并排挂着,成克写的是“铁马秋风”,小茜写的是“寒灯夜雨”,挺有意思的——老大在装甲兵学院搞研究,老二在文工团拉小提琴,虽然工作差得远,但都继承了老爸那股子倔强劲儿。

年,当说要腾空住房的时候,干休所里的小兵心想,周奶奶可能会提点要求。可没想到,周奶奶自己写了申请:“把空调拆下来装到图书室,浴缸就留给新来的飞行员吧。”搬家的那天,她在院子里的石榴树旁站了好久,这棵树是成钧伯伯以前拿炮弹壳做肥料种下的。现在树干上还有一道浅浅的痕迹,是晓舟小时候刻的“将革命进行到底”,周月茜奶奶老是说,这是“咱们家最珍贵的记忆标记”。

现在去空军大院东门逛逛,说不定能撞见刚晨练完的周月茜。她腰杆硬邦邦的,跟小区里的松树似的,遇到敬礼的哨兵,她就摆摆手说:“我这退休金绰绰有余,别老想着帮我搬东西。”有次记者聊起她当年结婚时的一些风波,老太太眼睛一眯,乐呵呵地说:“那时候天天提心吊胆的,生怕台湾飞机来捣乱,谁还有心思管这些闲事儿?”这话还真不假,年那会儿,台海那边局势紧张得很,福建前线的警报声比北京城里的风言风语急多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