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德中医主治医师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从事中医内科工作四十余年。曾师从已故全国名老中医盛循卿、何少山、罗诗荣等,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擅长内科疑难杂病的治疗,尤其对肝、胆、脾胃、呼吸道、肿瘤术后疾病的辨证施治,颇有经验。针对个性化的养生护颜、食养、药养、延年益寿的中药调理有独到之处。坐诊时间:每周二下午、周三全天、周四上午(武林馆)文末可快速挂号名医故事
学医的三个阶段
我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走上中医道路的。
年上半年,我刚满17岁,正赶上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初中还没毕业就作为老三届支边到黑龙江插队落户。一年后,我由于身体原因回到杭州,因为暂时没有工作,就经常去街道帮忙。当时每个街道都配有一个卫生院,属街道直接管辖,我所在的街道卫生院叫做武林卫生院。年,正赶上武林卫生院招人,街道推荐了我,从此开始了我的从医生涯。
那时我对医学尚处于懵懂状态,单位指派我跟一个老中医抄方。虽然之前从未接触过中医,可抄方时间长了,对林林总总的中药名也就慢慢熟稔了。年,下城区成立卫生学校,面向本地区卫生系统的内部员工开放,我就脱产进修了三年。在学校里,我既学中医,又学西医,打下了一定的中西医理论基础。
这是我学医的第一个阶段。
学习结束后,我重又回到武林卫生院,开始在各科室轮岗。当时的武林卫生院虽小,但科室门类齐全,几乎每个科室都藏龙卧虎,我从这些医生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我对中医“情有独钟”,觉得中医很神奇,看到有经验的中医伸出三个手指头搭搭脉,看看舌苔,就能讲出病人哪里不舒服,有什么症状,而且治疗效果很不错,就下决心一定要学好中医,以后在中医上面搞出点名堂来。
我学医的第二医院。
医院也就医院的前身,年由几位知名的中医师,将各自的诊所合并起来成立的,不仅在杭州,就是在华东地区,也算得医院了。医院创立之初,设备和条件都很简陋,不过因为医生多出身中医世家,名声响亮,像叶熙春、张硕浦、史沛棠、何少山等,都是鼎鼎大名的中医,南京、上海的病人纷纷慕名前来,医院门庭若市,甚至还要漏夜排队。
年,单位派我去医院进修一年,这一年也是我收获最大的一年。当时我跟随盛循卿、何少山等名老中医抄方。他们名气虽大,却没有架子,平易近人。我也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认真学习,虚心求教。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盛循卿老先生。盛老是中医内科大家,话虽不多,但只要学生提问,都会不厌其烦地解说,从他那里我取到了不少经。
举个例子。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甘草有调和诸药之效”,性味甘平无*,和咸、苦、辛、酸味,以及寒凉、温热药皆可相伍。但任何药物都有其适应证,绝不可能是病皆可用,盛老就曾对我说过,腹胀病人不能用甘草,用陈皮效果会更好。我在临床上也发现确实如此。这完全是盛老的经验之谈,书本上是查不到的。所以,中医有越老越好的说法。每个老中医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作为学生要不断从他们身上吸取精华,开动脑筋,多想多问,才会有很大的进步。
年,我考入浙江中医学院,在单位的支持下读书、临床两不误。每个月都有几天是脱产学习,课上完,过段时间就要考试,二十多门课就是这样一门门读出来的。因为是边工作边学习,我的中医水平提升很快。那时我已经成家有了孩子,家人很支持我,尽量不让我插手家中事物,我得以有更多的时间专心学习。
学中医有个特点,就是要“死记硬背”,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需要花大把时间记忆。那时我仗着年纪轻、身体好,每晚都是等孩子睡了,后半夜再爬起来读书。就是凭着这股子拼劲,五年后,我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医学院毕业。
这是我学医的第三阶段。到这一阶段结束后,我无论在中医理论上,还是在临床经验上,都有了长足进步。
脾胃不调好,其他病就无从治起
中医看病讲究辨证论治,对第一次来看病的病人,我都会问得很仔细,只有辨证准确了,以后的治疗才能走对路。比如说,同样是胃病,有的是脾胃虚寒,有的是湿热中阻,有的是脾虚湿重……,有些人得了胃病,年糕、粽子照吃不误,没有一点儿事;有些人对这些东西则碰都不能碰。所以民间有种说法,“胃病72种,饮食用药各不相同”。
中医也有派别之分。譬如说,有的医生注重脾胃,有的医生注重阴阳,有的医生注重气血,而我是脾胃派。我的老师,国家级名老中医盛循卿老先生也是脾胃派,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对脾胃的重视就是从他那里继承来的,当然也是我临床当中一个非常宝贵的经验。
脾胃是后天之本,不管什么病,如果脾胃没调好,其他的病就无从治起。清代医家刘清臣在其著作《医学集成》中对脾胃的重要性有一段精彩的表述:“夫贼既深入,为良相者,必先荐贤保主,然后兴兵讨贼。如善医者,必先审胃气,然后用药攻邪。更不幸而兵围城下,粮绝君危,惟有保主出奔,再图恢复。如人元气将脱,且缓治病,而急保命,命存而病可徐图也。盖行*以粮食为先,用药以胃气为本,*无粮食必困,药非胃气不行。”
私底下,我们医生之间也会相互交流。曾经有医生问我,王医师,你看病有什么诀窍?我说,我看病的确有个诀窍,不管什么病人来,首先要把他的脾胃调理好。为什么?脾胃不调好的话,比如舌苔厚腻,胃口不好,或胃不舒服,那么他的消化吸收能力就差,吃什么药都起不到作用,只有把厚腻的舌苔清理掉,脾胃功能变好了,药物的效果才能显现。经常有初诊病人向我抱怨,王医生,我怎么药吃来吃去都没有效果?你想,脾胃不好,怎么会有效果呢?
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很重要
胃是个情绪器官,情绪不好,就会胃口不好、肚子胀、浑身不舒服。所以我看病常会问病人心情好不好。以前我学医时,发现很多胃溃疡病人都是驾驶员,一直找不出原因来。后来我逐渐摸索出来,除了驾驶员吃饭不定时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精神的高度紧张。胃和情绪的关系很大,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人得胃病,除了饮食不规律外,压力是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我看病有个特点,组方配药时很注重脾胃对药物的承受能力,尽量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我的老师盛循卿以前常对我说这样一句话:“用药如用兵”。中药里面有几千味药,医生用药就好比将*用兵,兵用好了,才能决胜千里。如果药吃下去,有胃痛、恶心、胃口不好、胃胀等症状,病人就会拒绝服用;如果是初诊病人,甚至会认为开方医生水平太差。
看中医,病人对医生是否信任很重要。只有信任医生,才对治疗有信心,免疫力才能增加,治疗效果才会好。江干区有个老干部,和我是老朋友了,当年查出来是晚期胃癌,手术切除了四分之三,医生说他最多只能活1到3年。他对我的医术一直很信服,手术完了就来找我,每天按时服药,一天也不曾拉下。如今17年过去了,虽然已经76岁高龄,仍然精神矍铄,每天坚持在老干部活动中心为大家服务。
所以,做医生最重要的是和病人沟通好,让病人信任自己,这是治疗当中很关键的一步,也是我临床多年的感悟。为什么很多医生和病人到最后会成为朋友,这是因为病人一次次地来,医生一次次地给他治,在这个基础上,病人和医生之间的感情就确立起来了。
曾经有个病人因为生意失败,茶饭不思,日渐消瘦,整个人处于一种非常忧郁的状态。她刚来时对我说:王医师,我真当是要疯掉了。后来,我一方面用中药为她调理,一方面和她像朋友般地聊天,耐心开导她。她也很信任我,有什么话都会跟我说。一段时间后,她的症状就有了明显改善,精神开朗了,人也变胖了,病好后还介绍了很多病人到我这里来。
所以,要让病人信任你,最重要的是对病人好,一心为病人着想。对病人有爱心了,说的话、做的事就会不一样,治疗效果也会完全不同,这也是我从罗诗荣老先生身上学到的。
罗诗荣是我在武林卫生院时的老师,他针灸技术一流,在杭州、浙江一带都很有名气,多次荣获杭州市、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那个年代,医院条件很艰苦,做针灸前,尤其是在寒冬腊月,都要预先生好炉子,把房间暖热。罗老每天早晨4点半就到诊室把炉子生好,这样病人做针灸时才不会感到寒冷。为什么他的病人那么多,为什么病人送的锦旗挂满他的诊室,为什么大家都认可他,就是因为他是真的在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服务。后来,他因为在针灸方面的突出贡献,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年还荣获国家级名老中医称号,并获得国务院*府特殊津贴。至今,罗老不计名利、一心为病人的工作态度还在深深地影响着我。
我的梦想是做一名好中医
年,我因为工作出色被抽调至杭州市卫生局工作。当时的卫生局局长很有开拓精神,希望我能和他一起为中医做些实事。年区县并级,每个区医院,这年年底,医院成立,我在局长的支持下,竞聘成为医院首任院长,也成为杭医院院长。
医院是由武林卫生院和艮山卫生院合并而成,后来为了能把罗诗荣老先生的针灸技术发扬光大,我和卫生局局长一趟趟跑北京,找卫生部中医司申请,又医院的牌子。
在当院长的日子里,我把全部身心投入到了建院工作中去,医院也一天天蒸蒸日上,但时我的本性还是喜欢平平静静钻研业务,最重要的是,我始终放不下做一名好中医的梦想。于是三年后,我彻底放弃行*工作,重新开始了我的中医生涯。
当年在武林卫生院的时候,医院曾给我两个选择:一是搞西医外科,二是做中医,我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如今40多年过去了,一路走来,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以前中医不受重视,老百姓看病大都选西医,只有走投无路时才去看中医。年之后,中医慢慢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崇尚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国外,随着化学药物的副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接受中医药的独特疗效。在美国,很多人不再单纯相信西医,而是更倾向于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中医等替代疗法日益受到欢迎。
如今的形势对中医越来越有利,国家*策的支持,老百姓观念的转变,国际社会的认可,作为一名中医从业者,我越来越有信心,希望能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中医药事业添砖加瓦,为更多的百姓带去健康和快乐。
长按图片,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