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胃病挂什么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海风渔火三门湾口多海错 [复制链接]

1#

海错是指众多的海产品。《尚书·禹贡》:“厥贡盐,海物惟错。”指海中物产种类丰富繁多,交错纷杂,故称“海错”。三门本地也有“墨鱼肖虮蛄,白肖弹涂”之说。

三门湾位于浙江中部沿海,北连宁波,南接椒江、温州,处于全国“*金海岸线”中段,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兼得山海、天时之利,海产资源丰富,有鱼类、甲壳类、藻类等。其中名特水产以*鱼、弹涂鱼、对虾、青蟹、梭子蟹、缢蛏、毛蚶、泥螺、牡蛎、海蜇等为优。

(一)鱼类

1.大*鱼

石首鱼科,头大体侧扁,尾柄细长,脑有双小石,莹如玉,故名石首鱼;鳞色如金,俗称*鱼。

大*鱼

平时栖息较深海区,4—6月进猫头洋洄游产卵。头水*鱼,雌鱼未产卵,鱼肥而味全,鲜美可口,营养丰富;二水产卵后,味稍薄。八月最肥壮,称“桂花*鱼”,肉味尤佳,为鱼类名贵品种。最高年份年,产大*鱼吨。70年代,年平均产吨。80年代,资源渐减,价格昂贵。

2.带鱼

又叫长鱼带、白带裙带鱼、鳞刀鱼,主要产地在东海舟山洋面,是三门大宗海渔特产品之一。因体侧扁,尾细长如鞭,又称“鞭鱼”,长可达一米余。银白色,口大、背鳍很长、胸鳍小、无腹鳍,为洄游性鱼类。有昼夜垂直游习性,白天结群栖于中下水层,晚间上升到表层,性凶猛,贪食鱼类、毛虾和乌贼等。相传,西王母渡东海时,她的侍女飞琼的腰带被大风吹到海上,化而为鱼,因名带鱼。带鱼最重可达50多斤,据老辈人说,民国时有人送健跳海角大王仇灼华一条“带鱼王”,近3米长,头挂在屋檐,尾巴拖至道地。

带鱼

冬季是带鱼的旺发期,捕法有二:一钓一网。钓者,系将带鱼切片为饵,入海钓之,称“钓带”,因未受损伤,鱼鳞完整,故鱼佳味鲜。用渔网捕获者,称“网带”,其味比钓带稍逊,但产量高。古人有咏《带鱼》诗写道:“可准探衣旧制裁,素绅三尺曳皑皑。波臣新授银台职,袍笏龙宫奏事来。”

3.鲳鱼

三国沈莹编著的《临海异物志》中称鲳鱼为镜鱼、鱼,清代郭柏苍撰著的《海错百一录》中称“以其好交群鱼若娼(妓),故名曰鲳”。鲳鱼体短而高,极侧扁,略呈菱形。头较小,吻圆,口小,牙细。成鱼腹鳍消失。尾鳍分叉颇深,下叶较长。体银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以甲壳类等为食。鲳鱼含有多种营养,克鱼肉含蛋白质15.6克,脂肪6.6克,碳水化合物0.2克,钙19毫克,磷毫克,铁0.3毫克。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和镁,对冠状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有预防作用,并能延缓机体衰老,预防癌症的发生。具有益气养血、补胃益精、滑利关节、柔筋利骨之功效,对消化不良、脾虚泄泻、贫血、筋骨酸痛等很有效。旧时三门渔民常以鲳鱼肉为婴儿开荤。

鲳鱼

若年里春是燥春,过68—72天,在三门猫头洋的小鹅冠、泽山岛一带海域就能捕到鲳鱼。三月份为鲳鱼汛,初十起水,开始捕捞,到四月初二为止。

4.鳓鱼

《本草纲目》中载:“鳓鱼,出东南海中。以四月至,渔人设网候之,听水中有声则鱼至矣。”鳓鱼,体侧扁,背窄,一般体长25厘米—40厘米,体重克—克,头部背面通常有两条纵行隆起脊。眼大、凸起而明亮,口向上翘成近垂直状、两颌、腭骨及舌上均具细牙。其洄游季节性较强,游泳迅速,三门渔谚中有“小小鳓鱼无肚肠,一夜游过七爿洋”之说。

鳓鱼

鳓鱼味鲜肉细,营养价值极高,其含蛋白质、脂肪、钙、钾、硒均十分丰富;鳓鱼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大有益处。味甘,性平。能开胃暖中,补脾益气。用于脾胃虚弱,少食腹泻;气血不足,心悸短气。

鳓鱼汛四月初即开始,三门渔谚有“四月八日鳓鱼会,张否来张,看也要来看,否张否看要后悔”的说法。其汛期至五月十三休网结束。

5.鲻鱼

是三门海特产之一,鲻科,体延长,稍侧扁,长可达50余厘米,银灰色,具暗色纵纹,头部扁平,下颌前端有一突起,上颌中央具一凹陷,以泥表所附的蛙藻及其他生物为食。

鲻鱼

鲻鱼骨软、肉松、味鲜,食之令人体健。吴王论鱼,以鲻鱼为上品。民间认为,以桃花时节捕获的鲻鱼味最佳。鲻鱼以清蒸最妙,亦可红烧,又可腌食,都别有风味。古人对鲻鱼情有独钟,明孙升在《怀归》诗中写道:“思归夜夜梦乡语,何事南宫尚曳裙。家在越州东近海,鲻鱼味美胜鲈鱼。”清学者*璋在《鲻鱼》诗中赞道:“柳叶初齐杏叶长,几番红雨燕泥香。年来一事差较胜,东海鲻鱼得饱尝。”

6.米鱼

又名鮸鱼、鳘鱼,属硬鳍类鲈鱼科,似鲈而肉粗,体色银灰,为三门渔捕海特产之一。以农历6—8月为渔汛期,而尤以7月为旺汛,每逢大潮汛,渔船竞相出海作业,晨出晚归,捕获甚丰。

米鱼

米鱼一般每尾重2斤—3斤,肉鲜嫩似*鱼,了无腥味。食法以清蒸、红烧、醋溜、制羹、抱腌为佳。米鱼性甘、咸、平,有养血、止血、补肾固精和消炎功效。对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吐血、肾虚遗精、疮疖、痛肿、无名肿*、乳腺炎等有效。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都明显不足的一种严重疾患,目前尚缺少特效的治疗方法。采用米鱼膘,与当归、红枣适量煎汤,长期坚持食用,有一定疗效。米鱼膘与等量的酒和水炖食,可治男子遗精和女子白带。

7.鲨鱼

体形成锥型而微扁,头部形状随鱼种不同而异,一般常见的品种有了髻鲨、老虎鲨、狗鲨、刺鲨、青鲨、乌鲨、斑鲨、燕尾鲨、白蒲鲨、梨头鲨、扁鲨、白眼鲨等70多个,产三门湾、舟山洋面,是三门海鱼特产之一,古人有咏了髻鲨诗云:“蛎粉匀涂雪色饥,灵蛇高髻挽青丝。敢如北海康成牌,跪向泥中赋卫丝。”

鲨鱼

鲨鱼是一种珍贵的渔产品。白蒲鲨、青鲨、犁头鲨等鲨鱼的鳍,可加工制成鱼翅,色泽透明光亮,质地坚硬洁净,无腥味,是“山珍海味”之一。鲨鱼的经济价值很高,除供食用外,肝可制鱼肝油,皮可制革,骨可制胶,唇部干制鱼唇,吻侧软骨干制成明骨,都是名贵的食品。

8.河豚鱼

又名气泡鱼,是暖水性海洋底栖鱼类,系名贵水产品,三门县近海区域出产的主要有菊*东方豚、条纹东方豚二大类。

河豚鱼

河豚的内部器官含有致命的神经性*素,最*部分是卵巢、肝脏,其次是肾脏、血液、眼、鳃和皮肤,鱼白(精巢)和鱼肉无*。河豚虽然有剧*,但其肉质鲜美,柔嫩细腻,食之回味无穷。宋代诗人晁补之写文赞曰:“味似鳗鲡而肉差紧,多食不令人腻。”三门沿海渔民历来有吃河豚的习惯。“食得一口河豚肉,从此不闻天下鱼”,“吃了河豚百无味”?等盛赞河豚美味的民谚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在三门,吃河豚不用“拼死”,只要在烹饪时剖开鱼肚取出肠、肝、卵巢和肾等含剧*内脏,再把河豚肉放进清水中反复冲洗,换水浸泡,将*汁彻底漂洗干净,危险自然解除。洗净后的鱼块洁白如玉,晶莹剔透,即可烹制各种以河豚为主料的佳肴名馔。

9.墨鱼

俗名乌贼,属软体动物,全身可区分为头、足和躯干三部分,头部大,有大眼一对,口边列生触脚十条,内边多有吸盘,肛门处有黑囊,内藏墨液,遇危急,能喷出墨液使海水变黑,便于隐匿逃脱。墨鱼在三门湾沿海产量较丰,是三门传统的海特产品。

墨鱼

每年3—5月为墨鱼旺产期。墨鱼旺汛与*鱼相背,*鱼盛产于朔望高潮,墨鱼则丛集在下弦小潮汛,其时渔民往往捕获甚丰。墨鱼肉质肥嫩,含有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墨鱼亦可作药用。《*帝内经》上说,墨鱼主治妇女闭经、血枯等症。秦汉时《神农本草经》将乌贼列为上品,说是有补益功效。墨液用于止血,对子宫出血、消化道出血、肺结核咳血等颇为有效。乌贼骨,药名“海螵蛸”,是治疗胃病的良药。

10.水潺

龙头鱼科,中小型海产鱼类。因其只有一条主骨,肉松软,像水一样柔软,故而得名。

水潺

尤以浙江的温、台和舟山近海产量较高。水潺体长而侧扁,一般体长15厘米—26厘米,通体柔软,大部光滑无鳞,唯侧线上有一行较大的鳞直抵尾叉。水潺运动能力不强。常栖息于浅海泥底的环境中。每年春季为产卵期。杂食性,以小鱼、小虾、底栖动物为食。水潺含水分高,不易保存或远运,三门沿海渔民常常将它腌制晒干成鲓头。因为水潺头貌似龙头,称之为龙头潺鲓。

11.望潮

又名短蛸,是三门著名的海特产品,望潮体型椭圆,较墨鱼小3—4倍,色暗褐,触脚细长,三倍于体,有吸盘两列,穴居海滩泥洞之中。渔民捕捉时,稍不小心,手足被其吸住,牢不可脱,惟有放入水中,才自然松开。当潮汛将来时,雄者每高举触脚,上下摇动,似乎在招呼潮水到来,故名“望潮”。

望潮

望潮营养丰富,味甘寒,有养血营气,收敛、生肌等功效,用于催乳滋补等。以夏末秋初农历八月中捕获最为肥大,因八月潮汛大,其命名可能与潮汛有关。望潮食法以红烧为佳,腹内含膏,肥嫩鲜美,乃佐酒下饭之美肴。古人曾有诗赞云:“骨软膏柔笑贼微,桂花时节最鲜味。灵珠不结青丝纲,八足轻赴斗水飞。”

12.海鳗

又名即勾、狼牙鳝、门鳝、门虫先、麻鱼、勾鱼,属海鳗科,体细长,全身青色,略带淡黑,下腹灰白,性凶猛。生长在近海深水湍流中,非至时令,多活动于海底,每年秋冬两季,为旺捕季节。是三门海渔特产品之一。

海鳗

海鳗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较好的滋补作用。海鳗有多种食法,大多清炖或红烧,但红烧滋味不如清炖来得鲜美可口。海鳗亦可制成鳗鲞,蒸而食之,鲜香无比。

居民遇喜庆大事或新春佳节待客,多用鳗鲞作冷盆飨客。鳗鲞亦可烤肉,亦可用*酒或酒糟制作,都是菜肴中的上品。

13.弹涂

即弹涂鱼,民间俗称“弹胡”。属鲈形目,头大眼小,体长圆筒形,尾部侧扁,圆鳞细小,黑褐色,有红蓝色斑点,喜穴居涂质柔软的低潮区,潮水退去,常在涂面上匍匐跳动觅食,又称“跳跳鱼”。古人写诗描述:“状如蜥蜴跃江干,背上花纹数点攒。生怕涂田泥滑滑,不嫌力小几回弹。”弹涂种类较多,身上有白点的才叫弹涂。常有鱼贩将个大、身上无白点的白和阔口鲶等以烟火熏黑烤干冒充弹涂干,外行者很难分辨。三门人方言“弹”字,意思是把东西放在火上烤、烘,“弹涂”一名由此而得。

弹涂

弹涂鱼肉质十分细嫩鲜美,营养价值高。据分析,每百克鱼肉中,含蛋白质20.4克,脂肪4.5克,碳水化合物2.7克,此外还含多种维生素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且可入药,具有补肾壮腰、活血止痛、解*等功能。因而,在东南亚被誉之“水中人参”。将弹涂鱼配以姜丝、*酒,或加点当归之类中药材,经清炖,作一大名菜,倍受青睐。年,央视《舌尖上的中国Ⅱ》播出了三门小海鲜,专门介绍了弹涂鱼的美味。

三门沿海渔民常用“钓、张、捞、踏”等多种方法进行采捕,鲜销市场或烤制成弹涂干出售。制法是用竹签、芦苇或铁丝将活弹涂鱼串连成排,放在稻草火堆上焙熏,烤至鱼表呈黑色,发出阵阵香味,然后晒干,作为宴席上的海味佳肴与佐酒美食,还作礼品赠送产妇,大受欢迎。

14.海蜇

俗称石镜、水母、蒲鱼。属钵水母纲,是生活在海中的一种腔肠软体动物,体形半球状,可食用,可入药。上部呈伞状,白色,借以伸缩运动,称为海蜇皮,下有八条口腕,有丝状物,呈灰红色,叫海蜇头。

海蜇

三门湾海水咸淡适宜,多产海蜇。海蜇皮、海蜇头经三矾精制,色佳味美,清脆可口,营养丰富,是上等佳肴。年,从三门县销往外县的海蜇吨,出口日本和港、澳等地.5吨。上世纪80年代以来,海蜇资源剧减,近年稍有回升。

(二)甲壳类

1.青蟹

学名锯缘青蟹,三门俗称夤。以“壳薄、膏*、肉嫩、味美”著称,营养丰富。前人赞曰:“青蟹,至十月与秋谷俱肥,壳大如盘,前脚肉厚。掀其盖膏腻堆积,如琼浆珀玉,结团而不散;脂如胭红,甘腴而味极。”三门县是浙江省青蟹产地,素有“中国青蟹之乡”之称。沿海一带均产,尤以海游港至蛇蟠水道最多。上世纪60年代初,年产青蟹吨?;近因捕量增加,野生青蟹资源逐年减少。

青蟹

海润街道的晏站、南亭等村,和健跳一带沿海渔民历来采用网捕青蟹,当地人称“放蟹拎”;正峙山、涛头村和六敖一带则采用做“蟹洞”引诱青蟹入洞蜕壳捕之。年开始人工养殖。如今,全县养殖面积达到10万亩,年总产量1万多吨,销往广东、福建、上海、杭州、宁波各地。

2.梭子蟹

俗称白蟹,体大肉丰,膏多味鲜,营养丰富,为三门大宗出口的甲壳类海水产品。秋去冬来,梭子蟹膏满蟹壳,尤为鲜美,称为膏蟹。除供鲜食外,可加工成腌蟹、蟹酱、醉蟹等风味佳肴。

梭子蟹

梭子蟹从海里捕上来不久就死去,不易贮藏。过去由于加工运输困难,大多在当地市场上即时销售。现在鲜蟹经过冷冻销向国内外。在国际市场上,鲜活梭子蟹比死态冻蟹价格高好几倍。现已开始采取在海水里暂养、冻眠处理等措施出口活蟹。

3.对虾

是三门湾地区海水养殖大宗产品之一。这种人工养殖的对虾,原种来自*海、渤海海域,又称明虾、中国对虾、东方对虾。一般养殖期6个月左右,虾体长度在13厘米左右,少量可达18厘米以上。壳薄肉丰,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每克虾肉含蛋白质20.6克、脂肪0.7克,是海水产品中高蛋白、低脂肪营养珍品,可做名贵菜肴。用对虾配制中药,能壮阳补精、强身延寿。

对虾

年,三门县开始养殖对虾,以后面积逐年扩大。年,三门湾联合开发总公司在牛头门兴建对虾育苗厂,总建筑面积平方米,育苗总水体立方米,规模、设备、技术均为全省之首。年,对虾养殖遍及沿海街道、乡镇,面积1万余亩,总产量吨,成为当时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4.缢蛏

俗称蛏,是海生贝壳软体动物。它喜欢生长在有淡水注入、盐度较低、涂质柔软、硅藻丰富的港湾潮间带,潮退时居穴,潮涨时出穴摄食饵料。三门湾有多支溪流淡水注入,咸度较低,海水中微生物含量高,海涂平坦辽阔,涂质肥沃,是放养缢蛏的“天然牧场”。

缢蛏

三门湾缢蛏生长快,个体大,壳薄,用蛏苗人工放养,一年就可起捕,较之各地多年生缢蛏鲜嫩得多,有“唐僧肉”、“西施舌”等美誉。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三门湾海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虾、缢蛏等海水养殖业迅速发展。从年至今,三门县海水养殖产量年年居全省首位,产品运销宁波、绍兴、杭州、上海等处及国际市场。

5.牡蛎

俗称蚝,是“下八珍”海味佳肴之一,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有“海底牛奶”之美称。野生牡蛎以三门湾沿岸为多。它附生在礁石和乱石上,壳形不规则,大而厚重,底壳较大凹进,上壳略小稍薄,掩覆如盖,壳的边缘锋利似刀。靠近深水岩石上的牡蛎,不易被人挖取,年长日久,生长较大,有的形如草鞋,故名“草鞋蛎”,学名“近江牡蛎”。附生在海滩砾石上和港边乱石上的小牡蛎,妇女小孩挖来蛎肉,粒粒如桐子,称为“桐子蛎”,学名“僧帽牡蛎”。

牡蛎

三门县海港内湾很多,尤其是健跳港上游的铁强滩,斜度较小,白溪淡水汇流入港,咸淡水交溶,水质清澈,盐度适中,海滩辽阔,最宜牡蛎养殖,名为“蛎江滩”,是三门牡蛎重要产地。年以来,采用石条、水泥条人工养殖,建立牡蛎养殖基地亩。

6.*泥螺

又名“吐铁”,属腹足纲阿地螺科,有回旋形贝壳的软体动物。大都生长在三门湾沿海涂面的软泥稀浆中,也有附生在涂边的礁岩上。4、5月间,海潮退去,沿海妇女、小孩纷纷到海涂拾泥螺;夜间提灯下涂捡拾,得之更多。

*泥螺

三门*泥螺螺大壳薄,肉质柔软,无泥沙杂质,味道鲜美。制成咸泥螺、醉泥螺,咸香可口,具有独特风味,是佐酒佳肴。畅销港澳地区和日本。

7.毛蚶

是贝壳软体动物,比泥蚶大,壳面有35条放射肋纹,表层褐白色绒毛状,喜栖息于有淡水流入的低潮区或浅海泥沙中。三门湾的旗门港、海游港、健跳港等浅海涂面,浮游生物特别丰富,涂质柔软,盐度适中,适应毛蚶生长繁殖。

毛蚶

旗门港有丰富的蚶苗,常年在40亿颗以上,丰年可达60多亿颗。每年早春都有大批船只在繁殖区内采苗,以供应当地和象山、温岭、玉环等县放养。年8月,三门蛇蟠洋的毛蚶旺发,百余艘船只穿梭采捕,捕获量达0多吨。

三门毛蚶以肥满度高、味美鲜嫩而闻名,产量仅次于缢蛏,常年产量达2万多吨。运销宁波、杭州、上海等地。

8.梅蛤

也称“虹彩明樱蛤”、“扁蛤”,是三门著名海特产品。梅蛤,贝壳长卵形,长仅2厘米,壳极薄而易碎,表面灰白略带肉红色,生活于潮间带的泥滩,潜于泥中约5厘米—6厘米,肉肥,因盛产于梅季而得名。

梅蛤

又因其形状大小似瓜子,故又名“海瓜子”。古人《咏海瓜子》道:“冰盘堆出碎玻璃,半杂青葱半带泥。莫笑老婆牙齿轮,梅花片片磕瓠犀。”

(三)藻类

1.海带

属褐藻门、褐子纲,是一种在低温海水中生长的大型海藻类植物。因其生长于海水,表面有一点粗糙,柔韧似带而得名。海带叶片似宽带,梢部渐窄,一般长2米—5米,宽20厘米—30厘米,叶边缘较薄软,呈波浪褶,干燥后变为深褐色、黑褐色,上附白色粉状盐渍。

海带

海带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蔬菜,同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含有丰富的碘等矿物质元素。海带含热量低、蛋白质含量中等、矿物质丰富,经研究发现,海带具有降血脂、降血糖、调节免疫、抗凝血、抗肿瘤、排铅解*和抗氧化等多种生物功能。食用时有拌、烧、炖、焖等烹饪方法。

三门湾沿海自然生长的海带为暖温带性种类,体形相对较短。现在三门沿海出产的海带多为人工养殖。

2.紫菜

系红藻门、红毛菜科。三门沿海一带多有产出,是三门著名特产。

紫菜

紫菜原系野生海藻植物,在三门湾岛屿天然生长,多见于朝东、风浪较大的岩礁潮间带,由于风浪冲激,滋生极繁,剪集越勤,紫菜亦越鲜嫩。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沿海紫菜人工养殖,以武曲至虎门孔一带为盛。

3.苔条

又名浒苔,属绿藻门石莼科,生产于咸淡水交汇的中潮区海涂中。三门苔条年产量50吨左右,以三门湾的旗门港和健跳港海涂出产较多。苔条藻体暗绿色或亮绿色,长可达1米—2米,管状。有主枝和分枝,柄部渐细,常年生长,藻体成熟在春夏之间。春后,天气转暖,苔条旺发,是采集旺季。

苔条

加工苔条,分淡干和咸干两种。淡干苔条,采来后在淡水里浸泡,洗净晒干;咸干则在海水中洗净后晒干。苔条多用作调味品和饲料。把春季采收的干苔条揉成粉掺入面粉中,制成各种苔饼,具有独特香味。夏秋季采集的苔条,由于藻体老化,大多用作饲料。

?图文来源于《海风渔火》;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