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那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过年随想
八8班吴欣桐
时钟滴答,眼看三根指针渐渐重合,我便知道,一年将尽,同时,一年将至。
我并不是一个擅长跨年的人,一是不习惯熬夜,二是不习惯离别,三是在空白的新年逼近时,由陌生产生恐惧。
今年的年夜饭是在家里吃的。病*的肆虐终让人生畏。当窗外商街的灯光依然如往常般明亮热烈,商铺却关了门,街上也空无一人时,才感到病*的逼迫,才真正感到一种冷清:没了活跃的生命,连繁华也不过是执行程序罢。
今年连年夜饭也冷清下来,少了酒店邻桌的吵闹,年夜饭似乎就少了几分滋味。年糕,海鲜,果盘,菜品一样不差,家人也团聚,但餐桌上的气氛却大不如往年,病*被反复提起,压迫与担忧悄悄漫上餐桌,压住热闹的气息,轻轻松松便揪住人心。
窗外有了鞭炮声,在压抑的氛围下,未见色彩的它们听上去更像是一声声炮的轰鸣,在城市上方,肆意轰炸着即将逝去的年,撕破旧年盘踞的黑夜,让它无处遁形。
春晚给饭后时光带来了不少乐趣,渐渐的,随着时间的脚步,新年近了。
“走,我们去放烟花!”
出了门,冷风驱散了一些睡意。和前几年一样,烟花由家人放,我在一旁看着:一点明亮的火光被烟柱托举至空中,闪了闪,立即向四周绽放出去,像点点的星光,在夜空中俯视这座城,后坠落下来,如雨,再渐渐为黑夜所噬。烟花一朵朵升起,又一朵朵落下。在一次次交替中,旧年似乎也成了夜空中一朵烟花,绽放过后,正渐渐为时间吞噬。
望着烟花,我突然想起《未来简史》中的一句话:人们之所以不愿改变,是因为害怕未知,但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会改变。
既然一切都会改变,为何不接受未知?年的努力,其实传达出的是希望和责任,激励我们在未知的新年中更加努力。鉴于旧年的表现,我们已有能力把事情做好,新的一年,我们便有能力把事情做得更好。
新年的钟声应该敲响了吧。头顶的夜空上,蓦然间绽开了一丛丛烟花,庆祝年的蜕变。严冬的夜被点亮了,点点星火在眼眸中闪光。我默想,只愿新年胜旧年,愿春也能随春节而来,那日,见百花竞艳,户户春色。
不管怎样,在未知的那一页上,已经留下了美好的开端。
在脑海里“过”的“年”
八(8)张宜
“创作篇:围绕‘过年’这一话题自主写作。”
看着这一项“大工程”,我头也大了。
今年过年,就是一边宅在家里担忧着疫情的发展,一遍听着窗外的鞭炮声,大家写起来肯定都一样的。
“噔——”老师的推文推出来了。我点开一看——果然不出我所料,医务人员的艰辛和怀着担忧去吃年夜饭都给写了,连对新年的展望也有人写了。实在是想不出怎样写得不一样了。照我的作文水平,要是再写同样的题材,估计会像一边修改参考答案一边往本子上写题一样完成这篇作文。
要不,抛开病*,就写一写除夕这一天我做过的事和我的心情?我想想啊:早上,我迷迷糊糊地睁开了眼睛,意识到这天是除夕。拉开窗帘的一角,窗外却见不到大太阳。
好像还OK!我继续回忆:洗漱完毕吃过早饭,我开始同寒假作业作斗争……到了中午,妈妈叫我下楼吃饭,吃了好吃的午饭,我又开始写作业……
停!这不是流水账吗?写成这样交上去,真的该打屁股!
那换个角度写疫情好了。不从医务人员的艰辛入手,而从自己在家看新闻的紧张忐忑的心情入手,再表达自己对中国的祝福。
今天是除夕,是家人团聚的好时光。但是严重的疫情一直困扰着我。打开iPad,新的消息映入眼帘——有什么东西猛得敲击了我的心脏:
1月23日0-24时,27个省(区、市)报告新增确诊病例例,新增死亡患者8例。
几个数字触目惊心,我深深吸了一口气。到了晚上,我轻轻地,小心翼翼地问我爸——一位优秀的儿童呼吸科主任:“爸爸,现在,形势是不是很严峻?”我爸只是深深地点了点头。
无尽的恐惧蔓延上我的心头,老师、我爸我妈口中的“非典”时期我还小,但现在,我突然感到疾病离我们这么近!
我只能安慰自己:“我们是中国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一切都会过去。中国加油!”
嗯,这才两百多字?可是我要表达的都已经表达了啊。
这时才感到自己肚子里没有多少干货。我妈说得没错,多读书,作文才有东西写,才写得好。每次写好的作文拿给她看,都是“啧啧,你的作文还是小学生作文呢”;每次看书作业,我又都完成了多少呢?追悔莫及。
咦?我记得以前有篇学生文章叫《活在谈话里的柿子》,就是记录自己构思作文的经过——那这篇关于“过年”作文,就当仿写好啦。
中国式“执着”
八(8)王堃屹
过年了,街道冷清了。店铺开的开,关的关。大酒店、购物中心沦落为无人问津……,口罩、消*水的卖家门前熙熙攘攘,交易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库存里有多少卖多少,供不应求……
全国上下,因新型冠状病*的突然袭击,变得不淡定了。封城锁道,春运暂停,这头东方雄狮再次“沉睡”……历史再次重现,03噩梦笼罩着寂静的空城……
直到大年三十,这种令人窒息的死寂被彻底打破。当看得见听得见,听得见看不见得烟花在城市上空划过时。沸沸嚷嚷中,大街小巷又重新注入活力,浸没在传统节日习俗所特有的愉悦中。
人们涌上街头,揭下口罩,闭着眼,张着硕大的嘴,大口大口地吮吸着充满大烟味的空气,杂着唾沫星子和认识、不认识的人寒暄拉话……。人,这种奇妙的生物,总是耐不住寂寞,总会在受“憋屈”后,用豁达、开怀再掺着点自私的笑,来弥补精神上那块极为重要的缺失。毕了,再以些许物质上的奖励来庆祝自己精神上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胜利。譬如,酌一杯小酒,独自享受着不言而喻的快乐。多么平凡,执着,把控着自己的脾性……
时间追溯到03年,在那个有着相同社会背景的春节左右,病*以同样甚至更为猛烈的姿态与人们不期而至。作为华夏子弟,五千年来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革,饱受各种苦难。人们没有在第一时间感到慌乱,仍“大腹便便”地步行在喧闹的街头,缓慢惬意的生活仍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可以说这是对危险疾病的盲目,是还未被科学所取代的惯性思维、狭隘思想。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执着,一种油然而生的因民族自豪感而产生的安全感。人们自信,但绝不是盲目自信,其来源也并不是捕风捉影,而是空穴来风。
丰富的经历锤炼出刚性的中国式“思维方式”,在危难关头,又逢团圆佳节,不少人们放弃个人利益,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全力以赴,为解放全国人民肉体及精神上的痛苦呕心沥血……他们执着地担起责任,走在抗疫前线,与陌生的同胞骨肉以特殊方式“团聚”。
如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以严肃、认真、负责、可靠的姿态矗立着,从上至下,无论在国家角度和个人角度,都有一种充满骄傲的执着。自03年春节至今,变化的是国家的经济实力,医疗水平,而恒定不变的则是中国人一如既往的“执着”,“热情”。是对春节这一时间的珍惜,更是对这一段时间的尊重。放弃自家团圆以换他人家庭幸福美满,为国家为人民承担起自己所选择的责任与义务。
过年了,烟花礼炮继续,抗疫工作继续,中国精神继续。
大年·小年
八(20)郑涵赢
年转瞬即逝,年娓娓道来。腊月甘三是北方三年,腊月甘四是南方小年。这个小年,我回到了爸爸的故乡——台州.路桥湖泊的微语,落叶的沙沙声,轻轻协奏着一支冬的小曲。一声“你来了,新年快乐,小宝贝。”流入耳旁。奶奶的一声祝福像一条绒带,默默深入我的心,温暖着。在台州,跟别地不同的便是。小年总会有祭拜,为的是祭奠逝去的祖先,给他们烧点纸钱。这个小年,一如既往。这个仪式在奶奶家楼下的小屋子里举行。下午,所有人都忙忙碌碌,好不容易布置好了。屋子里的气氛不知为何沉重了下来,大家都不说话。我深知道,今天要拜的是我的太爷爷和太奶奶。先是奶奶,她走到前面,双手合十,做出拜拜的姿势,心里默念着什么。我很明显的看到,奶奶的眼眶湿润了,泛闪着红光。但当她转头时,却洋溢着微笑。接着是爷爷,爸爸。最后才是我和我的妈妈。我走上前去,学着奶奶的姿势,双手合十,闭上双眼,腿重复着弯曲,直立。
一拜,两拜,三拜。心里默想着:太爷爷,太奶奶,我祝你们在天堂平安,万事如意。小年您的外孙女来看你啦!想着,我鼻头一酸,又将泪水强忍回去。很快,大年三十如约而至。鞭炮声很快盖过了人们的欢呼声。因为近期肺炎的严重性,不得外出。全国人民只好都待在家里。这倒是圆了许多家庭的团圆梦。满地的鞭炮响了起来,天空炫烂着,把这个冬天燃烧着一片通红。是金*,是殷红,我说不上来,大家举杯共饮。这画面中蕴含着许多还有为我所理解的丰富的内涵。观看着春节联欢会,我的内心,连同思想和灵*,全都陶然在诗一般的画一般的过年之中了。夜晚,在每一间房子传出的欢笑声,它用此起彼伏的旋律,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一声声的问候,新年好。一切仿佛被它串联起来,一副静止的画面,顿时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像心一样沉重,像问候一样的响亮。过年,永远保持着她的独特的美。
烟花易冷
八(20)叶珈承
那天,风呼呼地吹着,外头是多么的寒冷。
推开门,来到外婆家来是年夜饭,一股暖流在我身边流过。多么有温度,多么有回忆。
记得是去年,也是吃年夜饭,吃完饭,大家拿着手机开始在群中发着红包,抢着红包。事后长辈们又拿出压岁包,红红的,给人一种特别舒适感与温馨感。之后,下楼,大伙一起看着各式各样的烟花,放的,喷的,转的,大伙一块站着看,同时体会到过年独有快乐,过年的温度,过年的韵味……
今年,等到大家吃完饭,本是期待着抢红包,却落了一空,是我只能时常抱有幻想,偶尔自欺欺人地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