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胃病挂什么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喜德新生彝族老家治病根 [复制链接]

1#

看着保温箱里熟睡的女儿,感受着新生命均匀的呼吸,沙马阿呷悬着的心逐渐平静下来。女儿过了预产期6天才出生,但4.2斤依然远低于标准体重,并出现低血糖。医院,医院新生儿室建立,在本地就能得到专业的治疗。

喜德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州中部,平均海拔米,境内莽莽大山连绵起伏,是国家深度贫困县。由于从各乡镇通往县城的公路不发达,看病难是当地一大难。小病容易积成大病,成为致贫的重要原因。

年,佛山对口帮扶喜德,佛山工作组通过调研摸底,把准致贫“病根”,从医疗扶贫切入,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多管齐下,来自佛山的人才、资金、技术、理念源源不断涌向大山深处,帮助彝族老家焕发新生。

●采写:孙景锋赵越李欣肖霞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戴嘉信

拯救新生命

结束医疗帮扶回到佛山大半年了,但佛山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医生麦丽珊还惦记着她在喜德县医治的几十个新生命。

去年8月份,医院邀请,麦丽珊申请到当地帮扶,协助建立新生儿室。

长期以来,受各种制约因素影响,喜德当地妇女孕检比例极低,孕期宣教少,新生儿存在极高风险。当地医院没有新生儿科,处理患病新生儿的技术力量也很薄弱,患医院或放弃治疗。

在喜德帮扶的半年里,麦丽珊处理了6例新生儿窒息,这让在佛山从医20多年的她很吃惊,“在佛山很多年都碰不到1例”。

“不仅老百姓缺乏信心,医院员工也不愿意在本院生小孩。”医院院长吉洛哈古说。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麦丽珊和其他帮扶人员一起,从设备采购到技术培训,医院迅速把新生儿室建立起来。

年8月29日,新生儿室迎来了第一例新生儿病患。随后半年里,新生儿室共收治病患28例,包括窒息复苏、社区肺炎、高胆红素血症等。在麦丽珊手里,这些病例全部得到及时救治,新生儿室的口碑在老百姓心中树立起来了。

建立新生儿室是佛山对口帮扶医院的一个缩影。年1月,佛山卫健局和驻喜德工作组共同提出由佛山5医院一起组团帮扶喜德,通过“创建一个省级重点专科、2个欠缺科室、3个以上州级重点专科”的“”计划,医院医疗水平。

一年多来,佛山的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地向医院输送。“病人以往每周要跑西昌三四趟做透晰,现在在本地就可以完成了。”医院医生谢超,医院建立起血透室,也树立了当地医护人员的信心。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病人两种农药中毒,多器官衰竭,这在佛山也属于很严重的情况。”谢超表示,经过几天抢救,病人病情逐渐好转,“如果是以前就放弃了,但通过这次抢救,大家对自身的技术更有信心。”

“喜德所需,佛山所能。只要我们提出需求,佛山都全力支持。”吉洛哈古表示,医院建立的科室都是针对当地的多发病。

医院眼科医生梁康福在结束一年帮扶后,又申请延期一年。帮扶期间,他累计完成了近例白内障手术。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彝族老人在完成手术后,激动地说,“第一次看清楚孙子的脸”。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医院皮肤科医生崔瑞莹是最新一批到达喜德的帮扶医生,她迅速投入到皮肤科的建设中。

和她一起到来的侯军杰是一名骨科医生,医院把骨科建成省级重点专科。“这边的骨科治疗以手术为主,创伤大,康复时间长,通过引入中医正骨的手法,可以有效解决常见的骨伤问题。”

检验科是临床医生的“眼睛”和“耳朵”,医院检验科负责人陈泽恒通过优化检验流程,帮助当地把检验时间缩短了一个多小时。

在佛山力量的支持下,医院创造了多个首例:首例腹腔镜手术、首例无痛分娩技术、首次白内障手术……

佛山医疗帮扶不仅带来人才和技术,更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一场刀口向内的改革,让医院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去年8月,医院的管理模式,在帮扶力量的支持下,医院大刀阔斧地开展绩效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后勤制度改革等18项核心制度等改革。

改革后的医院改变了平均主义的管理模式,在多劳多得、兼顾公平的指导原则下,干事创业的热情被充分激发。“改革不仅解决了人才流失问题,还反过来吸引了其他县区的医护人才,更重要的是吸引了病人回流。”吉洛哈古说。

数据显示,年医院营收同比增长68%,门诊人次增长40.83%,病床使用率从原来60%,提高到%。医院,也迎来了新生。

山村新起点

医院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偏远地方更多人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是更为远大的目标。

“病人情况我们已经了解,你们需要寻求什么协助?”“我们想咨询一下治疗方案。”9月18日中午,一场特殊的会诊在喜德县鲁基乡卫生院中坝分院展开。对话的一方是卫生院的坐诊医生,另一边是医院会诊医生,通过远程视频会诊,优质医疗资源得以下沉到各乡村。

“我们希望利用一年时间,以医院为龙头,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医疗体系,与佛山5医院实现远程会诊,把佛山的医疗组团帮扶覆盖全县23个乡镇,为喜德留下永久的医疗资源。”佛山驻喜德工作组组长,喜德县委常委、副县长黄礼泉把医疗资源下沉称为喜德医疗改革的3.0版本。

工作组选择了8个最边远的乡镇为试点,新建一批卫生院,组成医联体,实现医疗资源的上下流转。鲁基乡卫生院中坝分院就是其中一个。

今年8月,由佛山援建的中坝村卫生院开业。院长阿生作呷介绍,卫生院是喜德县两家拥有DR机的乡卫生院之一,此外还有彩色多普勒超声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一系列先进医疗设备。“针对疑难病人,我们通过远程系统和县医院常态化对接,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优质医疗资源。”阿生作呷说。

36岁的阿勒布吉因为胃病到卫生院看病。“在家门口就能住院,是祖祖辈辈从未有过的事情。”阿勒布吉说。

医疗条件的改变,只是中坝村变化的一个切面。大山深处的中坝是喜德县有名的贫困村,也是国务院扶贫办挂牌督战的全国88个超千人贫困村之一。几年前,这里只有一条窄窄的泥路连接外面的世界。

几年来,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佛山工作组从最基础的住房、医疗、教育入手,集中力量在中坝村援建了卫生院、农贸市场、学校、幼儿园等一批民生项目,中坝村村民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60岁的贫困户吉克吐哈是受益者之一。在他的帮扶工作记录中,详细记录了生活变化的点点滴滴:年4月,签订家庭医生服务,代缴医疗保险;年8月,查看住房建设情况,规范完善住房建设;年11月,鼓励发展养羊,已养60只;年5月,发放鸡苗20只……

中坝村党支部书记海来拉诺是巨大变化的亲历者。他印象最深的是,以往交通不便,村民要走一个半小时的山路到最近的月华乡,如今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出入方便了很多。

“彝族最重要的节日是火把节和新年,以前村民都盼着过节,因为过节会杀上一头猪庆祝,这时候村民才能尝上一口肉。”海来拉诺说,如今,吃肉对于大多村民来说已经是平常事,现在过节每家每户都会杀两三头猪。

9月28日,喜德县统一完成了贫困户脱贫验收工作,中坝村贫困户共计人实现全员脱贫。

这条大山深处的彝族村落,站到了历史的重要关口。

拥抱新生活

摘下穷帽子并非终点,好日子仍需要奋斗。

9月14日,笑容挂在中坝村全体贫困户脸上。这一天,全村贫困户每户领到了元分红,这是中坝村历史上的首次分红。

分红来自东西部扶贫协作佛山产业资金入股到县重点产业产生的收益,入股项目包括铁骑力士生猪扩繁厂和鲁基乡循环产业园。

循环产业园是佛山创新产业帮扶模式的重要尝试,贫困户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和务工等多种方式增加收入。项目由“种植+养殖”构成,包括种植亩高山有机蔬菜,年计划养殖出栏头猪。鲁基乡户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用村里和乡里的产业扶持金占股60%,每年分红超过元。项目还创造了多个工作岗位,在园区务工的村民,平均每天能得到80元劳务费。

同样具造血功能的,还有佛山对口帮扶的有机水稻项目。这个项目在全村户亩地推广,通过引入公司保底收购大幅提高了村民收入。

“两年多以来,我们在喜德建成了34个产业项目,工作小组形成共识:依托喜德的天然优势,充分利用佛山的丰富资源,通过产业帮扶,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转变。”黄礼泉说。

钱包鼓了,喜德老百姓心中希望的种子也悄悄发芽。

“当时他们跟我说会有多人报名,没想到最后报了人。”中坝村幼儿园园长翁莎感到惊讶。这所由佛山援建的幼儿园在8月底落成,9月下旬正式开园,改写了中坝没有幼儿园的历史。

“以前村民没有上幼儿园的意识,大部分小孩都在家里待到上学,尤其是女孩。”翁莎说,如今越来越多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更可喜的是,在中坝幼儿园的名单中,男女比例已经接近1:1,这和她小时候有很大差别。

“和我同龄的女孩很多读完小学和初中就去打工,然后嫁人。”和同龄人相比,翁莎是少数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例子。如今,她不仅希望把知识传授给孩子,也希望把改变命运的勇气传给他们。

在喜德,教育正改变越来越多人的命运。狮山高级中学老师欧淑芝年来到喜德中学支教,随后又连续申请了两年延期,驱动她的是当地人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和“被需要”的感觉。在近三年的支教中,她见证了变化的发生。

“刚来时到学校饭堂吃早餐喝豆浆,天花板凝结的水珠会不断滴下来;操场还是一座小山。经过几年帮扶,学校硬件不断完善。”更让她感到欣喜的,是教育质量的飞跃。

“年前很长一段时间,考上本科的人数是零,年有了第一个重本,8人考上本科。今年30多人考上本科,县城里放起了鞭炮声。”在欧淑芝心中,这一声声鞭炮声饱含着喜德人民对未来的无限希冀。

当新世界的大门打开,年轻的生命将尽情拥抱。

在中坝幼儿园,6岁的彝族小女孩阿克伍牛从手机上学会了网络热曲《桥边姑娘》,“暖阳下,我迎芬芳,是谁家的姑娘,我走在了那座小桥上……”她的歌声在山谷中飘荡。

■对话

佛山驻喜德工作组组长,喜德县委常委、副县长黄礼泉:

创造带不走的财富

黄礼泉身上有很多头衔,但他感到最自豪的是去年被评为“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这是对他两年多参与扶贫协作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种鞭策。

从年5月到喜德开展帮扶工作以来,黄礼泉经历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在中秋节带企业到凉山招聘,第一次深入田间地头学习特色种植,第一次和村民一起扑救山火……

在这里,他学会了一些彝语,了解了彝族的风土人情,和乡亲们一起用双手迎来了一天天更美好的生活,为喜德老百姓留下了一批带不走的财富。

南方日报:您在喜德最初如何开展工作?

黄礼泉:年5月30日,我正式踏上凉山喜德这片土地。刚到喜德,不熟悉情况,很多工作无从入手,带着佛山到位的扶贫资金0多万元竟然无计可施,安排项目成为了我到凉山第一件难事。为了摸清情况,我用一个月跑完24个乡镇。好不容易安排了项目,推动项目却非常费力,孤独无助、彷徨焦躁到无以复加,来到喜德三个月瘦了十多斤,一直思考怎样才能打开工作局面。

后来选择劳务输出这个硬骨头作为突破口。这项工作难到什么程度?年6月23日,我们好不容易召集了南海区20多家企业,当时各村为了完成任务拉来了多人参加劳务输出现场招聘会,结果成功送出去的只有13人。

当年下半年,我全身心投入到劳务输出工作,大到总体部署,小到一张通知的发放,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终于超额完成了当年的劳务输出任务。

南方日报:为什么把医疗作为帮扶重点?

黄礼泉:医院的水平低、口碑差,医疗事故频出,老百姓都不愿意、不敢在县内就医,稍有大点的疾病都跑到旁边的冕宁县、西昌市,甚至是成都就医,就医成本大大增加,看病难成为喜德县“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年8月我们提出“组团医疗帮扶”的设想。年10月派了6医院开展帮扶。

但是6名医生对于医院水平远远不够,年1月,我们做出了《组团医院实施方案》。“组团式”医疗帮扶一年多时间,佛医院创造了多个首例。

年,我再次与喜德卫健局、医院研讨,利用一年的时间,医院为龙头,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医疗体系,与佛山5医院的远程会诊,把佛山的医疗组团帮扶覆盖全县23个乡镇,为喜德留下永久的医疗资源。

南方日报:接下来帮扶工作有何计划?

黄礼泉:在剩下的这几个月,要思考怎样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也在鲁基乡做了一个乡村振兴的试点,因为在这里有产业基础,有卫生院、学校、幼儿园等基础设施。下一步更多是考虑如何提升这里的居住环境,更重要是提升这里的产业。

南海区里水镇对口帮扶鲁基乡,出资请第三方公司帮助鲁基乡做了一个乡村振兴的规划。希望接下来在产业、教育、医疗、人居环境和乡风文明治理等方面,把鲁基乡打造成一个样板。

南方日报:参与帮扶工作您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黄礼泉:这一趟来凉山很有意义,我亲历了全国最后的贫困地区、最后的贫困村、最后的贫困户的脱贫攻坚的最硬的一仗,打赢了这场仗。

在这里,我和乡亲们深夜并肩爬山涉水找水源,寒冬携手田间地头搞调研,熊熊山火面前团结一心冲锋在前,高温酷暑我们栉风沐雨一起面对。我爱这片美丽而古老的土地上的彝族同胞,也愿意为决胜脱贫攻坚贡献绵薄之力。这两年,我付出的不多,但得到的很多很多,这样的扶贫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数读协作

年以来,佛山财政、社会资金共投入2.19亿元,在喜德完成了个项目,涵盖住房建设、产业协作、医疗教育等方面,遍及全县24个乡镇,建成了6个“佛山新村”套安全住房,6个产业园,3个卫生院、1个学校、1个幼儿园、1个乡村振兴项目。

年以来,佛山医疗帮扶投入各类资金超过万元,新建三个乡级卫生院,援助5个卫生院改厕工程,购置设备投入万元。援助医生48人,短期义诊、讲座医生55人,带教人数人次,输出新技术71项,开展医务人员业务培训讲座51次,培训医务人员人次,全面提升喜德县的医疗卫生水平。

年投入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万元,支持喜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三免一补”、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力支持控辍保学“一个都不能少”集中整治行动。帮助40名贫困家庭学生到佛山就读职业院校。资助喜德学前学普行动专项经费.69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入园率达87.52%。

年以来,帮助多名贫困户到佛山南海务工。其中,今年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输出到南海的有人。在喜德县设置了多个公益性的岗位,通过产业带动就近务工多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