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白癜风能治愈吗专家:中国食品监管难度世界之最
基层执法不严
新华广州12月25日专电(葛素表
欧甸丘)临近年终,“工业盐酱油”的余波刚刚散去,“激素速成鸡”的魅影又出现在市场。从猪血里的“甲醛”,到酱油里的“工业盐”,再到白酒里的“塑化剂”,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都在挑动公众食品安全的心弦,幸福2013年从何开始?唯有一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然而保卫食品安全路在何方?新华社专访了我国著名食品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毅。
近年来,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食品安全问题,并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将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提升到更加重要的层面。您如何看待我国目前针对食品安全所采取的重视态度?
答:今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切实的保障和足够的重视都蕴于字斟句酌之间,可以认为是“十二五”期间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食品安全纳入*绩考核和实施一票否决,使得官员头顶上又多悬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食品安全是有成本的,农民自身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农产品价格来支撑,食品价格向来都是我国CPI上涨最重要的要素,菜篮子米袋子工程毋庸置疑也是地方官员不能懈怠的重要*绩,二者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甚是考验官员的执*智慧。对于官员的考核指标,不应囿于辖区内是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而应着重于其之前的预防和事后处理的力度和效果,进行综合考量。
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了一系列严格保障食品安全的措施、制度,比如食品溯源制度等。您认为在国家的大力整治下,采取的这些措施是否有效?近三年以来我国整体食品安全状况情况如何?
答:采取的这些措施有效,食品安全形势整体向好。近三年以来,从上到下,从理念到法规,再到落实,都是逐步向好的。但中国每天消费约200万吨食物,40多万家食品生产企业、323万家食品经营主体、2亿多户农牧渔民,难以计数的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监管难度堪数世界之最,但执法人员的工作状态却和这种严峻的挑战不相匹配,部分地区执法处于相对懒散状态,基层执法不严的问题仍旧是监管失守的症结所在。标准也好,法规也罢,最终的执行状态都要落实到基层,抓好了基层,才算抓好了监管。否则势必陷入有机制无执行的怪圈。
今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出现“甲醛猪血”“工业盐酱油”“白酒塑化剂”等事件,不断引起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和担忧。您认为目前打击非法添加、打击食品行业违法犯罪还存在哪些盲点和不足?
答:比如非法使用的皮革胶囊事件,从监管层面反思,十年前“皮革奶”事件出现时就应该引起足够警惕,皮革水解蛋白和工业明胶是孪生兄弟,前者查获非法添加,后者也应该顺藤摸瓜,严加监管,那就不会蓄积爆发,导致今年“地震”。
另外,这个问题我想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谈。除却类似皮革废料这种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垃圾,非法进入食物链而导致食品安全系列问题之外,更糟糕的是飞速发展的中国制造业主动将国外的垃圾和废料作为可回收原材料的廉价来源,发达国家也乐得将未经处理的垃圾出口到中国。一些大大小小的中国企业不遗余力、不计环境成本地对这些废弃物进行提炼回收,以高污染、高能耗为代价切实变废为宝,换取些许可怜的微薄利润后重新运回发达国家。一进一出间,污染不可避免。如此污染大背景下,初级农产品的安全性受到很大威胁,镉污染大米就是典型案例。另外,加工食品的添加剂被工业原料取代的几率也增加,农药废渣盐,工业盐酱油等都是典型案例。中国这个世界工厂也应该转型为环境友好的绿色工厂,从根本上遏制一系列工业产品滥用而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