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白癜风初期症状深圳五项目冲刺“国家级非遗”
两年一度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本月启动。近日,从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深圳本地的坂田永胜堂麒麟舞、大浪大船坑麒麟舞、松岗七星醒狮舞、福永醒狮舞、下沙祭祖习俗等五项省级非遗正向“国家级”冲刺,申报时间截至本月底,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紧张进行。一旦申报成功,我市拥有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历史将被改写,深圳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为世人所认知。
据了解,国庆过后,国家文化部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评审结果将于春节前公示,最终“晋级”名单将于2010年6月在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当天对外公布。
传统歌舞项目占多数
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于2005年,经过几年的普查、挖掘,目前,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240个,其中58个列入区级名录,39个列入市级名录,18个列入省级名录,2个列入国家级名录。先后两批共31人被命名为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此次获得“国家级”非遗申报资格的五个项目中,除下沙祭祖习俗为2007年入选的第二批省级名录外,其他四项均为今年“新晋”省级名录,且为民间舞蹈类项目。“深圳市辖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层厚实,丰富多彩,尤其是传统歌舞项目,非常具有代表性,以歌舞形式承载的不仅是历经明清传承演变至今的活态民俗,更是深圳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财产。”民俗专家、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邬丙安说。
扎根于深圳本乡本土
作为移民城市,深圳拥有一大批外来挖掘项目,经多年的保护、发展,已在本地生根发芽。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申报的五个项目全部为深圳本地项目,不论歌舞,还是民俗,除了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还兼具群体特征,由此形成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间文化圈已逐步显现。
舞狮、舞麒麟、祭祖习俗等等,都是扎根于深圳本乡本土,经过千百年的广泛传播和世代传承,已经发展成为波及世界各地华侨社区、城乡聚落的共享文化圈,意义深远。“下沙祭祖仪式每次都有来自英、美等13个国家的*氏宗亲参加,一次春祭就达到6万余人;舞麒麟、舞狮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项目,它需要大家齐心合力,乡人共舞,万人争看,广泛的民众基础是项目传承的生命线。”深圳市非遗办公室主任王程太感慨说。
审批新增“退出机制”
从4年前引入“非遗”概念至今,中国已成为拥有世界级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此外,我国还拥有1028项国家级非遗,数以万计的省级非遗,数以十万计的区县级非遗。短短几年间,中国非遗数量增长速度之快,堪称世界之最。
近几年,随着世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非遗”申报门槛越来越高,审批程序日益严格。广东省非遗办相关负责人告诉,今年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审批程序中新增“退出机制”,即项目申报首先由国家非遗保护中心组织专家对各省申报材料进行初审,不合格者当即退回,限期一个月内回答专家疑问并将材料补充完整后重审,若再不合格,则退出此次评审,并且,该项目在4年内不得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
“我们是第一次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非常慎重,材料准备了厚厚一摞,不敢有丝毫怠慢,一旦被退回,再申报就是漫长的4年之后了。”坂田永胜堂麒麟舞项目申报工作人员张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