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匕
清明上河图的那些事儿
*梓健李依繁
文
阝勹
廴匚
厶
基础设施篇
引子
一张机,雕花铺锦汴梁词,医家驿馆运漕密。森伯数盏,酒香满肆,不肯放人归。
东京道上,旮旯处两人交谈着什么,柳树下一天的闲谈,不知是富贵人家的仆役一天难得的闲谈还是百姓的休憩。刚刚所述景象是《清明上河图》从左至右看的一角。
壹
医馆
映入眼帘的“赵太丞家”牌匾是一家中医馆,“太丞”是对中医大夫的敬称,“赵太丞家”即是“赵大夫的诊所”,其左右格列一牌匾,面对读者的左边为“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右边为“大理中丸医肠胃”。
店中三人:怀幼儿的妇人、伴夫人左右的奴婢以及为患者医治的赵太丞。俗话说:“盐打哪咸,醋打哪酸”从牌匾可知此诊所可医酒后痼疾,能治疗肠胃病等病症。酒一般的病症普遍针对人的大脑、小脑和肠胃,所以此家诊所对肠胃医疗较为重视,且多以药丸的形式为疗方,服用更加方便。再看画中的大夫治疗小儿,幼小婴童应该非肠道或酒后问题,所以两者结合来看可知“赵太丞家”属于肠胃科和小儿科诊所。“大理中丸医肠胃”中的“大理”可知当时北宋的交通线路之广阔与便捷,开封与大理相距多公里,地形崎岖,湿瘴虎豹,舟车劳顿,折射出北宋时期权力的号召力。
第二处诊所是从“赵太丞家”往城外直走,在第一个路口左拐有一处名为“杨家应诊”,这间诊所被房屋所掩盖,所以读者只能凭借想象来看其中的场景但我们可以了解到东京当时医疗系统较为缜密,虽为城内一角,却已分布两家医馆;再者我们可以知道东京城的民众身体问题主要也是酒所引起的,不然怎么会有赵大夫的酒症治疗呢?
医馆
贰
帛铺
“杨家应诊”旁,可叫是光彩熠熠,只见横竖两招牌上皆是浓墨饱汁所写的“王家罗锦疋帛铺”,“疋”字同“匹”,常有“布疋”、“疋帛”等,是指布帛一类的计量词,它在《诗经·尔雅》中,同“雅”,《诗经》大家都知道,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尔雅”也可以叫做“尔疋”,“雅”是“夏”的通假字,就是指“夏商”的“夏”,也就是指“纯正美好”的意思。从这来理解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自古以来古人就对帛类,也就是绸缎,对其有所推崇,认为它们是纯正高雅的。
古代百姓代称有“布衣”一词,是指百姓穿着最廉价的一类,“布“即是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与“伯”同音,本意是“排行最大”,在汉代刘向的《烈女传》中说:“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还有《淮南子·原道》中记载:“执玉帛者万国”。从其字的本义与史料来看,“帛”,即“绸缎”,就是织物中的顶级产品。因为“布”与“帛”差距过大,所以平常的老百姓是少有实力去购置绸缎制品的。
宋朝时期,商业发展达到鼎盛,商品经济十分发达,丝织品产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且看画中唯一一处“王家罗锦疋帛铺”,店面不大,为长条形,在店内同时坐着两三人在选购绸缎,估计是在看绸缎的种类、成色吧。一家绸缎铺,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大珠宝店了,却并没有非常华丽的装饰和庞大的规模,读者在画中如果不仔细看的话很可能就漏掉了这处“宝藏店铺”,在画中处于偏隅,但这正好反衬出北宋时期民众衣着生活水平之高以及东京的繁盛:第一,虽处偏隅,却依旧有民众同时光临店铺购置。第二,虽处分支道路,且店铺规模较小,但作者仅仅画的是京城一线,整幅画中的城内景区比城内更多,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在从城门往城中心走的话,类似如此的绸缎铺会越开越多,且还会有规模庞硕的帛铺为京城内的消费提供支点。这也是北宋当时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地域的一个缩影。
帛铺
叁
酒肆
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至宋朝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宋史卷一八五《食货志·酒》载:“宋榷酤之法,诸城内皆置务釀酒,县、镇、乡、闾或许民釀而定其岁课”,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不论是在县、镇、乡、闾都是存在很多百姓从事釀酒,且官府将其视为岁课的一大重要来源。
在《清明上河图》中,酒肆随处可见,酒肆即是酒馆,既有大酒肆也有小酒肆。《东京梦华录》中说:“九桥天门街市酒店,彩楼相对,绣旆相招,掩翳天日”“在京正店七二十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绣旆即酒帘,可知那时的东京酒肆之密集与蓬勃。“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唯任店入其门。”
在画中有几处“彩楼欢门”酒肆,最繁华的当属“孙羊”:“孙羊正店”的门口摆着许多卖馒头的、蔬菜的小商小贩,总有些个宾客,想在外边买些便宜的下酒菜,然后再径直走入正店饮酒去了,其店内也是个卖羊肉的主,只见屠夫拿着刀宰着羊,一串串羊肉挂在门口供人挑选,虽然羊肉价格昂贵,但宾客也可借着醇醇酒香解解酒肉之瘾。
门口的小商贩与来往的宾客计量着买卖,这门外的酒保也不来赶他们,任由着酒肆门口逐渐热闹起来。“孙羊店”两层楼高,由“正店”和“香丰”组成,每层楼都坐满了人,楼底斜置一木杵,挂着一条纹旗,写着“孙羊店”几个大字,这纹旗即是宋朝酒肆的标志物“酒帘”。
《容斋续笔》中谈到:“今都城与郡县酒务,及凡鬻酒之肆……以青白布数幅为之”。所以若是望见那华丽的“彩楼欢门”或飘扬的“青白”酒帘,必是能够倾醉小酌之处了。
酒肆
肆
茶馆
茶文化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得到了发展和繁荣,到宋代,出现了斗茶、茶百戏和茶宴,都是当时的百姓闲事的雅玩。宋代也是一个茶的著作汗牛充栋的朝代,如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儒撰《品茶要录》,这些都反映出宋朝茶文化的蓬勃。
《清明上河图》中,读者可以看到街道上城内酒肆多,城外茶馆多,且茶馆的分布密度较酒肆更大,那是因为在北宋时期茶馆座位的价格较酒肆更为“亲民”,且适合消遣与娱乐,危害也较酒更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茶馆和酒肆就分别在它们受众较多的地点驻扎。
从整幅画中看,城内茶馆三座,而城外茶馆二十四座,且多分布于分支街道而不是在消费机遇更大的主干街道,这表现出茶馆的消费受众水平较低。
从中还可得知,茶馆的分布特点是成列成团不成点,而酒肆与其正好相反。茶馆排列较为密集,且要么沿街道走势排列,要么抱团而聚,这可以分为两种可能:第一种,地摊经济,茶馆也可称为茶摊,也就是说它的排布较为随意,有时可能就是将自家收拾后作为茶馆来贩茶,因为画中的茶馆的装潢布置也与酒肆简陋过多。那么这类茶馆一般是成列沿着分支街道分布,就像是在一条街上的邻里邻居都事贩茶,却又互不干涉生意。那有读者会问了:不会产生竞争吗?竞争是肯定会产生的,但贫困的百姓一是因为没有盈余的资产去购置别处土地安扎,二是好的土地也被别人一家独大了。第二种,就是前文所提的一家独大了。何谓一家独大?这种情况在城外较多。城外的茶馆虽不在主干道上,但他们处于汴河河道旁,往来水运的商人或游客些许也会上去品个一两盏,且他们成团聚集,铺面做得很大,周边的人流也较大,但较之城内的酒肆却也稍显逊色了,从规模与客流都比城内的酒肆更少,但风俗味也更加浓厚了。
茶与酒一直是在我国的饮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人们对酒的热爱往往更浓烈,不知是寡酒的奔放更能牵动人的味蕾,还是人心太浮躁以至于拾不起一盏浓香的茶。茶与酒似乎都已可以在市民阶层代表经济层次了。
茶馆
伍
宅院
“赵太丞家”旁坐落着一家大户,门口背裹背包、手提食盒的人作问路状。从画中即可以观察到此户人家正堂有一太师椅,太师椅后的正壁一大尺幅书法。门口还有门拱,这样的人家并非大官,也非大富大贵之人,但也应该是个小官员。
像如此人家画中所绘的街道还有一处,固然不是作生意买卖,但不同的是其院中少了牌匾:在画中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前院非常空旷,还有一匹正在四肱盘折歇息的马,它旁边还放着一堆饲草,周围的“绿化”也较“赵太丞家”旁边的更好,有许多蚻树伫于此,在整幅画中显得静谧又奇怪。围墙也大有异处:前者人家的围墙墙上沿如屋顶的屋檐一般,后者人家如土黏砌的墙一般,墙上沿还有似尖刺的物体为保障,门口也有许多小商小贩或流民在这休憩。两处地方就像两种感觉,一处繁荣威严不可侵,一处简陋惨淡难经营。
后边描述的乡村景象,其中的人家,茅草塔的屋,木桩作的墙,一片幽寂苍凉。三者贯而较之,还是应证了所有地区不变的经济差异恒理:越靠近市中心经济条件越良好。但北宋不似现代,他们没有严重的污染,所以在郊区也不会有逆城市化的现象出现,在那时处于城市化状态。
宅院
陆
旅店
在整幅《清明上河图》中,“久住王员外家”格外引人瞩目。它是整幅画中唯一一座旅店,坐落位置也非常好,就在入城不远的十字路口处,人流量较大,从外地长途跋涉到京城的考生、商贾等都可以下榻于此,养足精神,在东京这片天地大展拳脚。旅店门外就有酒楼和小吃,既可以保障自身吃住,也可以全面体验到北宋的京城夜生活。
“久住”代表“老店”、“老字号”的意思,可以招揽顾客,彰显店家的诚信与可靠。旅馆有两层楼高,只见第二层楼里住着一小生,案几上置着一尊笔架,估计是进京赶考的书生,座椅背后还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他独占一间房间,应该是在为将要到来的仕途之测作准备吧。
旅店
柒
漕运
《宋史·河渠志》中说:“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北宋的漕运分四渠,详言之就是北宋各地的粮食分四路向京城集运:“淮汴之粟由江南入淮水,经汴水入京;陕西之粟由三门峡附近转*河,入汴水达京;陕蔡之粟由惠民河转蔡河,入汴水达京;京东之粟由齐鲁之地入五丈河达京。”
《清明上河图》所绘的是“通济渠”,可以看到在偌大的河岸停泊着许多漕船,漕船的运行都是凭借人工摇橹前进,漕船上所载的是运往京城的粮食或其他货物。在画中可以看到,漕船首位乃至船上沿都站着人,有掌握方向的、有控制速度的、有操作桅杆的,但还是有艘漕船将要与“虹桥”相撞。《东京梦华录》所载:“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从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雘,宛如飞虹。”这是史料对“虹桥”的描述,“虹桥”是漕运路线上的一个重要路口,经过“通济渠”的漕船碰见它时都需小心,切莫让桅杆触到桥身,那样就会跟画中的场景一样了。
漕运还有一帮附属的团体称为“漕帮”,“漕帮”是专门来保护在漕运路线上不发生抢劫等意外出现的一个团体,到后世漕运也都直接交给“漕帮”来运营了,因为“漕帮”数量较多,相互之间产生竞争,所以之后还有“漕帮之斗”。
如今眼见着这大漕船要触到“虹桥”,路上平安无事,却到临近京城时出了“幺蛾子”,这不仅反映出北宋当时漕船的制造规格略失精准与漕船交通管制的失策,也折射出这个朝代的管制欠妥当。
漕运
捌
供水
北宋人口数量庞大,所以对水的需求也较大,供水系统发达。在《清明上河图》中绘制了一处唯一的供水点:汴河流经东京,所以当时主要摄水来源是地下渗水。只见画中在地上凿一处方形大坑,挖了一眼水井,水井旁还用矮墙堆砌,防止水渗出,但没有安装轱辘,说明水井的深度凭人力是可以运作的。三个人协作,一人已将水桶沉入水中乘水,一人正欲将水桶放入水中,还有一人正提着一担水桶来接水,偌大的京城,既要保证每家都能供到水,又要实现水的有效利用,一个街区就凭人力而无车马辅助是很辛苦的,并且供水措施简陋,水质难免会得到保障,这不仅体现了北宋时期人民的水质安全意识并未形成,且供水存在偏离性,无法达到完全的公平,但也确是无奈之举,仅凭借地表渗水,如遇河流枯竭,渴死的还是平民布衣,所以宋朝严格控制水井的开凿。
供水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