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时候,有一天一群人抬着一口棺材去送葬,棺材里一直往外流血。这一幕恰巧被一个人看见了,他走上前仔细查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当得知棺材里是一个怀孕待产的妇女时,他断定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说:“快停下来,棺材里的人还有救啊!”众人听了,面面相觑,都不敢相信。人已经死了,再开棺惊动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吗?可万一……这个人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便反复劝说,终于让主人答应开棺一试。这个人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竟然醒了,人群顿时欢动。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一根银针,竟然救了两条人命!这个能够起死回生的人,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李时珍。
李时珍自幼聪颖善对,还没上学就跟着父亲认熟了好多字。刚入学时,私塾先生望着被树木环抱的远山,出了上联:“远声隔林静”,李时珍当时虽然只有八岁,但见朝霞分外明媚,过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脱口对道:“明霞对客飞。“有位药铺主人,膝下有一个女儿,聪慧而美貌,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才华出众的男子结为伴侣,决定用药名作上联征婚:“玉叶金花一条根。“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其中有一位姓马的青年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时珍帮忙。李时珍少年助人为乐,脱口对道:“冬虫夏草九重皮“,铺主见马公子比较英俊,又交给他一副上联,限一天对上。这上联是:“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马公子只得二请李时珍对出下联:“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铺主看后非常高兴,随即再出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限半天对出。马公子无奈三求李时珍。李时珍为了成全这桩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红娘“作下联。铺主十分满意,当即答应订婚。
在那个时代,做一个普通医生是被上层社会看不起的。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自己是医生,却要李时珍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李时珍在父亲督促下,十四岁那年考中了秀才,但是造化弄人,李时珍以后参加举人考试,三次都没有考中。别人都替他可惜,李时珍却并不因此失望,他的志愿是做个替百姓治病的好医生。
打那时候起,李时珍就一心一意跟他父亲学医。正好在这一年,他的家乡发生一场大水灾,水退以后,又流行疫病,生病的都是没钱的穷百姓。李时珍家并不宽裕,但是父子俩都很同情穷人,穷人找他们看病,他们都悉心医治,不计报酬。老百姓认为他们医术高明,治病热心,都很感激他们。
李时珍为了研究医术,读了许多古代的医书。李时珍常常替当地的王公贵族看病,那些贵族家里藏书不少,李时珍就靠他行医看病的方便,向王公贵族家借图书看。这样一来,他的学问就越来越丰富,医术也越来越高明了。
李时珍的名气越来越响,被他看好病的人,到处宣传李医生好。附近州县得病的人,也赶来请李时珍看病。
有一次,楚王的儿子得了一种抽风的病。楚王府虽然也有医官,但是谁都没法治好。这孩子是楚王的命根子,楚王怎么不着急?有人告诉楚王,只有找李时珍才能治好这种病。楚王赶快派人把李时珍请到王府。李时珍一看病人的脸色,再按了按脉,就知道孩子得的这种抽风病是肠胃病引起的。他开个调理肠胃的药方,叫人上药铺抓了药。楚王的儿子一吃药,病就全好了。楚王十分高兴,再三挽留李时珍在楚王府待下来。
公元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楚王就把正在王府里的医院。太医院本来是国家最高的医疗机构,可是在那时候,明世宗对真正的医学并不重视,却迷信一批骗人的方士,在宫里做道场,炼金丹,想凭这些办法使自己长生不老。李时珍是一个正直的医生,看不惯那种乌烟瘴气的环境,医院呆了一年,就辞职回家了。
李时珍辞去官职,回家的路上,顺便游历了许多名山胜地。他上山不是为了欣赏景色,而是为了采草药,研究各种草木的药用性质。有一次,他到均州(今湖北均县)的武当山去,听说那里产一种榔梅,吃了能使人返老还童,人们把它称作“仙果”。宫廷的贵族都把它当作宝贝一样,要地方官吏年年进贡,并且禁止百姓采摘。李时珍可并不相信真有什么仙果。为了弄清真相,他冒着危险,攀登悬崖峭壁,采到了一颗榔梅,带回家乡。经过他详细研究,才知道那种果子只不过像一般梅子一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根本谈不上什么“仙果”。
李时珍从长期的医疗工作和采集药物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少科学的资料。他发现古代医书上的记载,有不少错误,再说,经过那么多年代,人们又陆续发现了许多古代书上没有记载过的药草,他就决心编写一本新的完备的药书。辞职回家以后,他花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写成了著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在这本书里,一共记录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收集了一万多个药方,为发展祖国的医药科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李时珍的医学巨作《本草纲目》不仅对中医药学具有极大贡献,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而且一直流传到全世界,被翻译成日文、德文、英文、法文、俄文、拉丁文等许多种文字,在世界医药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李时珍先后做过楚王府奉祠正、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他为“文林郎”。
时珍,字东壁,祖某,父言闻,世孝友,以医为业。年十四,补诸生,三试于乡,不售。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善医,即以医自居。楚王闻之,聘为奉祠,掌良医所事。世子暴厥,立活之。荐于朝,医院判。一岁告归,著《本草纲目》。
年七十六,为遗表,授其子建元。其略曰:臣幼苦羸疾,长成钝椎,耽嗜典籍,奋切编摩,纂述诸家,心殚釐定。伏念本草一书,关系颇重,谬误实多,窃加订正,历岁三十,功始成就。
自炎皇辨百穀,尝众草,分气味之良*;轩辕师歧伯、尊伯高,剖经络之本标,爰有《神农本草》三卷,粱陶弘景益以注释,为药三百六十五;唐高宗命李勣重修,长史苏恭表请增一百一十四;宋太祖命刘翰详较,仁宗再诏补注,增药一百。唐慎微合为《证类》,修补诸本,自是指为全书。
夷考其间,瑕疵不少。有当析而混者,葳蕤、女萎二物,并为一条;有当并而析者,南星、虎杖一物,分为两种;生薑、薯蓣,菜也,而列草品;槟榔、龙眼,果也,而列木部;八穀,生民之天,不能辨其种类;三松,日用之蔬,罔克灼其质名;黑豆、赤菽,大小同条;硝石、芒硝,水火混注;兰花为兰草,卷丹为百合,寇氏《衍义》之舛谬;*精即钩吻,旋花即山姜,陶氏《别录》之差伪;酸浆、苦胆,草、菜重出,掌氏之不审;天花、栝楼,两处图形,苏氏之欠明。五倍子,倍虫窠也,认为木实;大苹草,田字草也,指为浮萍,似兹之类,不可枚举。
点击下方空白处查看详解
▼
时珍,字东壁,祖某(疑作者已不能确知李时珍祖父的名字,故称某),父言闻,世孝友(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指家庭和睦有礼),以医为业。年十四,补诸生(各类生员。明清两代指已考取府、州、县学的秀才为生员),三试于乡(指乡试。明清时代科举制度规定,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乡试,选拔优等的生员应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不售(这里指未考取。售:①嫁出去;②考试得中;③实行,实现。这里应取第②义)。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看,这里指阅读),善医,即以医自居(自处,自以为具有某种资格或身份)。楚王闻之,聘为奉祠(即奉祠正。明代各王府管理祭祀的官员),掌良医所(王府内的医疗机构)事。世子(指王侯正妻所生的长子)暴(迅疾,突然)厥(通“蹶”,病名,突然昏倒,手脚僵硬发冷),立活(生存,存在。这里是使动用法,可译为“苏醒”)之。荐于朝,医院判(医院的副主管)。一岁告归(旧时官吏告老回乡或请假回家),著《本草纲目》。
年七十六,为遗表(臣子生前写好死后呈给皇帝的报告),授其子建元。其略(大体,简要)曰:臣幼苦(苦于,为……所苦)羸疾(衰弱生病。羸:瘦弱),长成钝椎(愚笨。椎:迟钝),耽嗜(特别爱好。耽:爱,喜欢)典籍,奋切编摩(振作精神深入整理研究。奋,振奋;切,深切;摩,切磋,体会),纂述(编纂著述)诸家,心殚釐定(尽心订正。殚,尽,尽;釐定,整理改定)。伏念(伏惟,伏著想。封建社会中多用于对上陈述自己想法时的敬词)本草一书,关系颇重,谬误实多,窃加订正,历岁三十,功(事情,工作)始成就。
自炎皇(指炎帝神农氏,相传上古神农氏辨百谷,教人耕种,尝众草而发现药物)辨百谷,尝众草,分气味之良*;轩辕(即*帝。*帝姓公孙,名轩辕)师歧伯(中国传说时期最富有声望的医学家)、尊伯高(上古时期传说中名医。据传亦为*帝之臣子,精针灸术,与歧伯齐名。旧说*帝与伯高、歧伯论医药,而创医药),剖经络之本标(本末,主从。这里指经络的起点即“本”和终点即“标”),爰(乃,于是)有《神农本草》(即《神农本草经》,托名神农氏所撰)三卷,粱陶弘景(南朝人,齐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炼丹家、文学家)益以注释,为(这里可译为“整理”)药三百六十五;唐高宗命李勣重修,长史苏恭表(名词用如动词,上表)请增一百一十四;宋太祖命刘翰详较(通“校”,校订),仁宗再诏补注,增药一百。唐慎微(北宋著名药学家。他对发展药物学和收集民间单验方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开创了药物学方剂对照之先河,著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合为《证类》,修补诸本,自是指为全书(内容完备,没有遗漏残缺的书)。
夷(句首语气词)考其间,瑕疵(缺点,毛病)不少。有当析(分,分开)而混者,葳蕤、女萎二物,并为一条;有当并而析者,南星、虎杖一物,分为两种;生薑、薯蓣,菜也,而列草品;槟榔、龙眼,果也,而列木部;八穀(陶弘景注《本经》以黍、稷、稻、粱、禾、麻、菽、麦为八穀),生民(人民)之天(所依存、所依靠的),不能辨其种类;三松(牛肚松、白松、紫松),日用之蔬,罔(不)克(能够)灼(明白,透彻。这里是使动用法)其质名(实体和名称);黑豆、赤菽,大小同条;硝石(即火硝,主要成份为硝酸钾)、芒硝(古代又名朴硝、盐硝,主要成份为含水硫酸钠。李时珍认为此物见水即消,称为水硝),水火混注;兰花为兰草,卷丹为百合,寇氏(宋代药物学家寇宗奭,他编著的《本草衍义》把兰花误作兰草,又误以卷丹即是百合)《衍义》之舛谬(差错,错误);*精即钩吻,旋花即山姜,陶氏(陶弘景,陶氏误把百合科的*精当作马钱科的有*的植物钩吻,又把旋花误作山薑)《别录》之差伪(错误,差错。伪:同“讹”,错误);酸浆、苦胆,草、菜重出,掌氏(宋代药物学家掌禹锡。他主持修订的《嘉右本草》,把酸浆即挂金灯,又名苦胆、苦耽列入草部,又在菜部重列苦胆)之不审(不察;未审察。审:仔细考察、研究);天花、栝楼,两处图形,苏氏(即苏颂。宋代药物学家。他编写的《图经本草》,把天花粉和栝楼分别画了两幅图,其实栝楼的根即天花粉,它的果实称栝楼,同属一种植物)之欠明。五倍子,倍虫窠也,认为木实;大苹草(即苹草,又名田字草、四叶草等,因其叶由四片合成,当中形成十字而得名,旧本草中误认为浮萍),田字草也,指为浮萍,似兹(此,这)之类,不可枚举(一一列举。枚:量词,个、件)。
李时珍,字东壁,祖父某某,父亲李言闻,(李家)世代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行医作为自己的职业。李时珍十四岁时补为生员;三次在乡试中参考,没有考取。李时珍读了十年书,不出家门。李时珍广博地学习,无所不读,他擅长医学,就以医生自居。楚王听说了他,聘他为奉祀正,掌管良医所的事务。楚王的世子突然昏厥,李时珍立刻让他苏醒过来。楚王向朝廷举荐了他,医院判的职位。一年后李时珍向朝廷请假回家,写作《本草纲目》。
李时珍76岁时,写了遗表,交给他的儿子李建元。遗表大体的意思是:我小时候苦于体弱多病,长大后(也很)愚钝,(我只是)特别爱好典籍,振作精神深入整理研究,收集记述各家理论,尽心修订。我心想《本草》这部书,关系重大,(但)谬误实在很多,(我)私下加以修订改正,历时三十年,工作才完成。
自从神农氏炎帝辨百谷,尝百草,分清各种植物的气味和有无*性;轩辕氏*帝学习岐伯、遵奉伯高,剖析经络的起点和终点,于是有了三卷《神农本草》。梁朝的陶弘景加了注释,整理了种药;唐高宗命李勣重新修订,长史苏恭上表奏请增加药物种;宋太祖命刘翰详细校对,宋仁宗两次下诏增补注释,增加了一百种药物。唐慎微集成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修改增补各家本草,从此(人们)认为(它)是完备的本草著作。
考证书中内容,缺点毛病不少:有应当分开而混在一起的,葳蕤与女萎是两种不同药物,并成了一条;有应当合在一起而分开的,南星和虎掌是同一种药物,被分为两种。生薑、薯蓣,是蔬菜,却列在草品类;槟榔、龙眼是水果,却列在木部类。八穀,是人民赖以生存的食物,不能分辨它们的种类;三松是日常所食的蔬菜,不能够阐明它们的实物和名称。黑豆、赤小豆,大小在同一条;硝石、芒硝,火硝和水硝混淆注释。兰花认为是兰草,卷丹认为是百合,是寇宗奭《本草衍义》中的错误;*精就是钩吻,旋花就是山姜,是陶景弘《名医别录》中的差错。酸浆、苦胆同物不同名,在草部、菜部重复出现,掌禹锡没有明察;天花、栝楼出自一物,两个地方都画了图形,是苏恭欠明白。五倍子,是五倍子蚜虫的窟穴,误认为是树木的果实;大苹草就是田字草,误指为浮萍,像这样一类的错误,不能一一列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