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胃病挂什么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怀川记忆郑乃谦当阳峪村有功臣记人民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医院康复经历分享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970339.html

我们修武县的当阳峪村,虽然地处太行山里,却名扬四海。不信你看,村口的宋代瓷窑遗址,那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阳峪绞胎瓷,曾经跃居宋瓷之巅峰,成就了中国陶瓷艺术之辉煌,这是西方陶瓷界顶级学者的共识。中国绞胎瓷之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如今当阳峪村这四张名片,张张都是金光闪闪。

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个四海闻名的山村里,生活着一位解放战争时期就参*入伍的人民功臣,一对本县为数不多的*龄双双超过五十年的夫妇,他们就是孟庆同、杨菊荣老人。

年5月9日,我慕名前往,采访这位为建立新中国、捍卫新中国浴血奋战过的共和国功臣。

东区号,一处普通的楼院。“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未进院子,*旅歌唱家卞小贞的歌声已飘了出来。院子算不上宽敞,但很整洁。刚进院子,就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一丛月季上硕大的花朵儿,鲜艳夺目。石榴树上,朵朵花儿正在盛开,殷红殷红的缀满枝头,树冠下铺了一层红色的小喇叭。月季与石榴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暮春的农家小院显现出勃勃生机。

孟老在院子里热情相迎,令人不解的是,立夏已过,老人家居然还穿着棉衣棉鞋。进客厅,首先扑入眼帘的是正面毛泽东主席画像及对联:红日东升山河壮,东风浩荡气象新。画像左侧是毛泽东的全身铜像,右侧是一个镜框,红布面底上挂有二十多枚毛主席纪念章和三枚纪念章。这三枚分别是华北解放纪念章、赴朝作战纪念章,带和平鸽的这枚是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颁发的和平纪念章。四个烫金的福字布置在外侧。东侧的墙上,悬挂着一幅“福寿康宁”书法作品的牌匾。西侧墙上全是镶在镜框里的大幅照片。在四幅彩色全家福下面,有三幅黑白照片倒是特别的吸引人,那是主人一九五五年在部队上的留影,其中一幅是身着*大衣的全身像,另一幅是头戴坦克兵帽子的头像,第三幅则是与九位战友在坦克车上的英姿。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显示了六十多年前,我国第一代装甲兵的英俊形象和青春风采。整个客厅布置,既有浓厚的传统味道,更体现了两位老人对开国领袖淳朴、深厚的感情。

沙发上落座,老人的儿媳寸荣热情地端上茶水、糖果后,孟老开始讲述起自己经历的峥嵘岁月。

孟庆同出生在年7月,家里姊妹四个,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那时候当阳峪村办有私塾,先生姓王,是秦屯人。学生们每年要给先生交几斗粮食作学费,另外轮流管饭。小时候很想念书,可是家里很穷,父母不让孟庆同去念书。看着小伙伴去念书,他很眼红,进不了学堂就站在窗外听讲课。王先生见小庆同这样用心,愿意破例收下他。与大人商量,让他家每年少交一斗粮食,就这样,孟庆同才进了私塾班。紧巴巴的日子同意让小庆同念书,真是难为父母了。谁知道只念了一年书,*年景开始了,兵荒马乱的只说顾命,私塾也就散了。

年,蝗虫吃庄稼,皇协*抢粮食,自己有粮食也吃不成。天灾加上人祸,守在家里会饿死。这一带的许多人四处外出逃荒要饭,有的上山西,有的下徐州。为了活命,孟庆同的父母带着庆同弟兄仨到焦作西面的李封矿去做苦力。那时李封矿被日本人侵占,他们剥削中国劳工,掠夺我国的煤炭资源。他们是在地面选煤,按筐计件得工钱。选煤场那工头是个凶恶的家伙,他穿长衫,拄着文明棍,看管这些苦力,只嫌大伙干得慢,一不顺心就抡起文明棍打人。孟庆同的父亲到了花甲之年,手脚已不利索,没少挨那狗工头的打。劳工们吃的是东北豆饼、高粱、黑豆,玉米面不到一半,缺油少盐还吃不饱。就为干活太重,吃的太差,孟庆同的父亲得了肠胃病,又饿又病60岁那年就死去了。日本投降后,他们一家就回家种地,过了一阵安稳的日子。

年秋天,敌人大进攻,共产*撤退到山上,国民*的自卫队、保安队又抢粮又抓人,这一片变成了无人区。白天回来种地,夜里不敢住在家里,背着铺盖卷寻个烂窑洞,有的人干脆就睡在野地里。

解放前的规矩是男子够十八岁就该当兵,我们的队伍有村民兵、区干队、县大队,国民*的是自卫队、保安队。共产*是用讲道理的办法,说服动员青年去参*,国民*是四处乱抓壮丁。到了年,孟庆同才满十八岁。这年夏天,大南坡的民兵到这片活动,宣传发动年轻人去当兵,孟庆同随他们到岸上报了名。县*府就在岸上附近,办有征兵学习班,一起报名的大概有二十个人。在岸上吃上了白面,真是稀罕。他们在学习班听讲国内的战争形势,接受思想教育、阶级教育,没有讲*事课。听了教员讲的课,大家都感到很新鲜,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觉悟,心甘情愿跟着共产*去打蒋介石。学习二十天后,太行*区来了一个班的战士,把他们护送到了沁阳一个叫邘邰的村里,在那里学习训练了一个月,随后编进的部队是四十六团,也叫修获武团。我们团在修获武交界地带同国民**作战,经常活动在郇封、徐营、谢旗营一带。

在武陟作战时,焦作的守敌逃往新乡,上级指示四十六团在修武伏击了这股敌人。漏网的敌人钻进了获嘉县城后,被我*包围住。攻城第二天,孟庆同所在班是突击班,班长挑了三个老兵冲在前边,让副班长带孟庆同几个新兵在后边掩护。在城墙跟前,班长他们四个人全牺牲了。这一次突击不成功,部队停止攻城,撤了下来。后来才知道,那时候部队的*员也是秘密的,班长和三个老兵全都是共产*员。服从指挥,冲锋在前,不怕牺牲,这就是共产*员给孟庆同留下的第一印象,他一辈子都忘不了。第三天他们攻破了获嘉县城,其余的敌人逃向新乡。年春节时攻打辉县县城,四十六团在新乡、辉县交界地带设埋伏,负责截击新乡出来的援兵。辉县解放后,新乡成了孤城,敌*见大势已去,就向我*投诚了。

爆发后,四十六团被编入66*,驻守在天津。大概是10月20日那天,全团紧急集合,团长给大家讲话:“大家要相信*,相信国家。我们要到*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带着首长的激励,战友们连夜上了火车,那是闷罐车,一个连一个车厢。连长都不知道向哪里开拔,一路上只是猜测去向。第二天中午下了车,才知道是到了沈阳。大喇叭的广播鼓舞人心:你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要旗开得胜,胜利前进!夜里到了丹东,鸭绿江大桥被美国飞机炸毁,学校停了课。指导员讲:“鸭绿江那边,就是朝鲜。美国兵侵占朝鲜,我们要过江到朝鲜去,打跑美国*子,守好祖国大门!”第二天,换了新*装,也换了枪,统一是苏联援助的武器。夜间徒步过鸭绿江。桥面有的枕木在燃烧,有的在冒烟。过江后几十公里就是火线,敌人占了新义州,听说是土耳其旅。

的运输线经常遭到美国飞机的轰炸,后勤供应没有保证,有时候能吃上大肉和青菜,更多是忍饥挨饿。有一回全连一天没吃东西,当地一个村的干部弄到一包玉米。煮熟以后,第二天早上一人分了一小碗,连点盐味都没有。每逢夜间宿营时,连里烧一锅开水,一个班分一小盆,剩下一点,*员们也自觉让给普通战士喝。这是一件小事,可共产*员在孟庆同心里的地位更高了。营养不良,许多人得了夜盲眼,夜里行*是跌跌撞撞。遇到这些困难,指导员总是劝战士们坚持与忍耐,鼓励大家只要坚持,胜利就一定会来到。

入朝以后,大迂回、大穿插,一天行*几十公里是常事,刚出国时发的新棉鞋没几天就磨烂了,朝鲜的冬天冷得出奇,许多战友的脚被冻伤,有的变了形。走起路来,那是钻心疼痛。为了祖国,也为了胜利,战友们都是咬牙坚持。

年12月30日,打到 时,他们在阵地上坚守了两天两夜,有的战友被活活冻死,冻伤的更多。部队规定,为了防止冻伤后双脚变形,伤员不许烤火取暖,只能找个避风的小房子,铺上稻草暖脚。修武一位战友就是这样失去了脚后跟。后来部队首长讲,这场战役中光是被冻伤的战士就有两千人。

有一个高地位置很重要,就像上甘岭的性质一样,那时候被美国兵占着。攻打这个高地时,孟庆同所在连是突击连。天上有敌机轰炸,地面敌人的炮弹像下雨一样落在身边,气浪把人掀翻,耳朵震聋。我*伤亡很大,场面惨烈,战友们打红了眼,挂了彩也不下火线。孟庆同的棉袄上炸出了好几个窟窿,幸亏没有受伤。激战了一整天,最后夺下了这个高地,孟庆同和战友将 的*旗插上山头。他们班就剩下他和战友赵利明两个人,赵利明家是修武县城西边东孔庄的,他的脚挂了彩,孟庆同用绷带包扎后,把他背下了阵地。清点人数时,全连只剩下了三十多人……

说到这里,孟老声音哽咽,不时用手指抹去眼里的泪珠。朝夕相处的一个个生龙活虎般的战友,眨眼间就消失在自己面前,真乃刻骨铭心之痛!这种梦魇式的回忆,难道不是一种感情的折磨?不忍心让老人再讲下去了,我连忙说,歇一歇,喝口茶。

老人家喝了一会茶水,接着又开始了回忆。

年夏季,因为战斗减员很大,66*奉命回国休整。这年国庆节,他们部队参加了国庆阅兵仪式。孟庆同被选中参加阅兵训练,心情激动了好几天。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这天他们早上六点多从海淀出发,八点进入天安门广场,步兵方队一个营四百人。毛主席、朱总司令乘车检阅了部队,然后受阅部队依次通过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阅兵,受到了毛主席、朱总司令的检阅,特别激动。

这一年在山东烟台,孟庆同加入了向往已久的中国共产*。二十岁就入*,真的感到很光荣。入*后,孟庆同面前有两条路,一是提干,一是到装甲兵学校去学习。有的战友提干了,孟庆同毫不眼红,向组织报名坚决要求到学校去学习。朝鲜战场上美国兵开着坦克车横冲直撞,看到许多战友牺牲在炮火中,他憋了一肚子火气。今天有了机会,他下决心当一名装甲兵,驾驶自己的坦克车,去和美国*子拼个高低。就这样,上级批准了他的申请,年初,他到了徐州的装甲兵学校。学习期间,国内三反五反运动开始了,学习期限从半年延长到一年。孟庆同是第二批学员,第一批学员毕业后已经重返了朝鲜战场。这一批毕业后,朝鲜战事缓和下来,我们就没有再入朝作战。

提到几幅装甲兵戎装照片的来历,孟老说,我们的装甲兵部队驻扎在烟台,守卫祖国的东大门。他毕业进部队就分配到了指挥车,后来驾驶教练车,因为几年里都是安全驾驶,先后立三等功三次(当时部队规定三等功不发*功章),多次受到师部和团部的表彰。解放*画报要报道装甲兵的训练情况,年派记者到部队采访,为他们的教练车拍了一组照片,这个车上有连长和排长。后来应部队要求,记者留下了几张小照片。

自从年去当兵,好几年就没有回家,就是赴朝前也没有机会回来看看。年,国家*策规定现役*人可以探家了,孟庆同回到了离别六年的家乡,见到了日夜想念的亲人。二十多岁了,家人们自然操心他的终身大事。亲戚们也都热心为他张罗,就这样和西岭后村杨家姑娘杨菊荣见面认识。老人们认为他俩门当户对,就包办下了终身。

为啥说他俩门当户对呀?

自古有个说法叫杨家出忠良、出豪杰。这个杨菊荣,思想活跃,十五岁就入团,她不光有胆量,办事积极认真,二十二岁就当了艾曲乡的妇联主任,大小也算是个干部吧。那时候是半脱产,还没有薪水。因为父母思想封建,她小时候没有读书,不识字,参加工作后读了三个月的速成班,才识了一些字。她要是参了*上前线,那肯定像个杨门女将。

年4月,孟庆同回乡探亲时,和杨菊荣成了亲。杨菊荣有上进心,在他们成家两年后,当上了艾曲乡的副乡长、县妇联委员,那年她才二十三岁。因为工作有成绩,三十岁的时候入了*。真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老人们思想很封建,说啥不让她当脱产干部,后来就辞职回家。为了让孟庆同在部队安心服役,杨菊荣在家是又种地又忙家务,里里外外一把手,把家事办得停停当当,村里人都夸她说话有水平、办事有能力。

年,孟庆同从部队转业,安排到县里。他只会开车,不懂其它技术。那时修武县别说汽车了,连个拖拉机都没有,先临时去铁厂搞机修。后来孟庆同在西关看到了汽车,就跑到民*科要求去开车。民*科和交通科在一排房子办公。他们和交通科打了个招呼,孟庆同就去汽车队开汽车了,过程就这么简单。后来交通科变成了交通局,汽车队扩大了,他还是一直开车。不光自己运输任务完成得好,还带过许多徒弟,手把手教他们学驾驶、学修理。路上遇到同行的车抛锚了,就主动帮助。年母亲去世,他料理完后事就及时去上班,没有借故休息一阵子。解放卡车另挂一个拖车,一个司机差不多是日夜不停地跑运输。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吃饭也不定点。过去在朝鲜战场冻伤后落下了怕冷的毛病,后来腿脚慢慢变形,身体越来越差,春暖花开了还捂着厚厚的衣服。到年,孟庆同已开了二十多年车。因为身体原因,这年提前退休,回到了当阳峪村。

看着一幅幅全家福,杨妈妈兴致勃勃,喜笑颜开。老人家如数家珍,满脸自豪地说:“我们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子女们一个比一个孝顺,一个比一个有出息。大儿子是县公安局的领导,二姑娘也是县局干部,二儿媳是村干部,他们的工作经常受表扬。姊妹四个一共有三十口人,他们当中有八个*员,八个大学生!”

说到这里,老人家乐得合不拢嘴。别说在当阳峪村,就在全乡、全县,这样光荣、和睦的大家庭谁不羡慕?家和万事兴,日子过得如此舒心,心里真的比蜜都还甜啊!

孟老说:“战争年代的共产*员,冲锋在前,舍生忘死,为了胜利,连性命都不顾了。当年战场上,眼睁睁看着一个又一个战友倒下去,心像刀绞般难受。本村的 老兵都已经过世,现在就剩我一个人了。自己能活到今天,那真是万幸了。不论在部队还是转业后,从来不喜欢当官,不计较得多得少,只是想法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我的愿望就是国家更强大,天下太平,永远不再打仗,还希望年轻人懂得历史,为国家效力。自己每月领退休金三千元,是工人工资。和同样经历的人来比不算高,自己心满意足,全家人都感谢*和*府的关心照顾。”

娓娓道来,娓娓动听。没有豪言壮语,未听高谈阔论,孟老的话语朴实无华,意味深长,真是言如其人。认真做事,诚恳待人,显示了一位近六十年*龄的老共产*员的高尚情怀。作为首批赴朝的 战士和我*第一代装甲兵,作为修武县元老级的汽车驾驶员,无论战场上不怕牺牲的精神,还是转业后默默奉献的精神,老人家都堪称一位共产*员的楷模。他永远是最可爱、最可敬的人!

当阳峪村,名扬千载、四海皆知的绞胎瓷,为世界文明填补了空白。这位征战多年、默默无闻的老功臣,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世界并不安宁。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像瘟疫一般蔓延,以致部分地区时常出现屠戮与腥风血雨。太平盛世,当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啊!

对我的来访,孟老特别高兴。老人家心里很早就有一个愿望,就是把自己这一生的经历详细地写下来,不是为了表功,只是为了告诉晚辈,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数不清的烈士用鲜血、拿生命换来的。改革后,国家发展了,大家富裕了,可千万不能忘本。

孟老和杨妈妈这对*龄双双超过五十年的耄耋老人,头脑清醒,思路清晰,讲述得有条有理,颇具现实意义。采访效果很好,同时也让我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告别时心里默默地祝福,祝福这位接受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洗礼的功臣、这对老*员夫妇身体安康;同时也默默地祈祷,祈祷人们远离战争,让世界祥和安宁!

往期作品

怀川记忆|郑乃谦:老功臣申云昌

浮光掠影|郑乃谦:用镜头传承劳动美

竹林人物|郑乃谦:我的朋友叫郭然

怀川记忆|郑乃谦:抗战老兵李广顺

怀川记忆

郑乃谦:荡气回肠创业歌

稿酬与奖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