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胃病挂什么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胃病怎么治疗中医方大夫有招 [复制链接]

1#

在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中,胃病已经成了一种常见病,尤其是胃痛,时常听身边朋友说“胃痛”“胃好难受”……当胃病来袭,想想平常那些没有规律的生活,时常因为各种原因不吃饭、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这,难道不是在给自己的胃“找茬”吗?胃病怎么治疗?中医方大夫治疗特有招!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常见于西医消化道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病。中医学对胃痛的认识始于《*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对胃脘痛的辨证治疗进行了论述,云:“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载有9种“心痛”,其实际是对“心胃痛”病因和临床表现的精辟分类,其中亦包括胃痛。唐王焘《外台秘要·心痛方》云:“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而心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其亦指胃痛而言。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单列“胃脘痛”一门,详细论述了胃痛的病因病机和常用方药。明清以降,王肯堂、顾靖远等名医对胃痛一病的论治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方大夫中医:胃脘痛的基本病机乃脾胃升降失常,气血瘀滞不行,即“不通则痛”。

(一)辨证要点

辨证时关键须把握“气、血、寒、热、虚、实”六点,并结合患者发病之缓急,全面、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与特征。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方面:

?1.辨气血

根据胃脘痛的性质,辨别病位在气分还是在血分。一般来讲,初病在气,久病入血;病在气分以胀痛、窜痛、时作时止、情绪变化影响明显为特点;病在血分多为持续性刺痛,痛处固定,夜间为甚,纳后加重,舌质紫暗。

?2.辨虚实

新病者多体实,症见疼痛拒按,食后痛甚,腹胀便秘,属邪实正不虚;久病者,痛喜温喜按,饥饿时痛甚,多为正气已伤的虚证。

?3.辨寒热

如满痛拒按、纳呆、喜温暖为寒客胃府;若疼痛喜温喜按,遇冷加剧为虚寒;若伴烦渴,喜冷恶热,小便赤*,大便秘结,苔*少津,脉弦数,多为胃中实火,或郁火犯胃的热证。

方大夫同时认为,胃脘痛之虚实、寒热、缓急虽变化多端,却总以虚实为纲,治疗不外补泻两途;补泻之中兼参寒热缓急。寒者散寒,停食者消食,气滞者理气,热郁者泄热,血瘀者化瘀,阴虚者益胃养阴,阳弱者温运脾阳。

(二)论治要点

具体辨证论治常从肝气犯胃、胃络瘀阻、寒邪伤胃、饮食失节、湿热阻胃、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等方面着手。

?1.肝气犯胃

肝气犯胃以窜痛、嗳气、苔白、脉弦为主症,易受情绪变化影响;治以疏肝理气。气郁化热者加金铃子散;反酸烧心者加左金丸;便秘者酌用当归、郁李仁、火麻仁、全瓜蒌、决明子;嗳气重者酌选代赭石、旋覆花、沉香、乌药、苏梗;纳呆者酌加麦芽、谷芽、神曲、山楂;窜痛胀闷甚者选用佛手、绿萼梅等;肝郁化火者,酌加化肝煎、加味逍遥合左金丸、金铃子散;热伤胃阴者以六味地*丸加减或以滋水清肝饮化裁。

?2.胃络瘀阻

症见痛有定处、日久、食后加重、夜甚、舌质暗、舌下静脉曲张、脉涩;治以活血通络,化瘀行气。痛甚者加乌药、香附、延胡索;大便秘结者加大*;大便色黑,用大*粉或三七粉冲服;呕血者加白及、蒲*炭。

?3.寒邪伤胃

症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重用高良姜,或加干姜、吴茱萸暖胃散寒;夹食积者加神曲、鸡内金;寒邪日久化热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夹气滞者选用青陈皮、枳壳。

?4.饮食失节

症见嗳腐、呕吐、纳呆、打呃、大便不畅、口中黏腻、苔厚垢、脉滑;治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胀甚加大腹皮、厚朴等;积而化热者加*连、连翘;兼运化失职加白术、茯苓;便秘加大*、槟榔等。

?5.湿热阻胃

症见胃脘痞满、口中黏腻、苔*厚腻、大便溏或秘结、肛门灼热、脉弦滑;治以化湿清热和胃。湿重者加半夏、干姜;热甚者重用*芩、*连;痞满甚加厚朴、大腹皮、泽泻。

?6.脾胃虚寒

症见胃痛日久、以隐痛为主,喜暖喜按、口泛清水、纳差、疲乏、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治以温阳益气健中。寒甚加良附丸;吞酸去饴糖,加*连、吴茱萸;平时调理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7.胃阴亏虚

症见胃痛隐隐、口燥(渴)咽干、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津少、呃逆、纳后不适感加重,脉细数;治以养阴和胃。津伤重者加芦根、石斛;泛酸者加煅瓦楞子;痛甚加芍药甘草汤;纳差甚加陈皮、谷芽、麦芽等。

具体相关病情还需到方大夫中医门诊确诊用药。

方大夫(方栋)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专业,师承国医大师苏明廉老先生及山东妇科委员会主任*淑珍教授、从师中国糖尿病、内分泌专家、未病先治中医权威博士生导师赵泉霖教授。方大夫年当选中国传统师承中医传承人、年入选国家当代中医人才库。

马某,女,35岁。初诊

主诉:胃胀痛1年余,加重1个月。

现病史:1年前,突发胃胀,偶痛。近1个月来,疼痛加剧,情志不舒时痛甚,伴呃逆,嗳气,烧心,泛酸,口干,口苦,纳食较少。平素失眠、多梦、易醒,并有疲乏,头晕,头痛感。月经周期提前,月经时腰酸,白带较多。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弦滑。

辨证:肝气郁结,胃失和降。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二诊

药后胃胀痛、呃逆、烧心、泛酸、腰酸等症均有所减轻,白带减少,睡眠好转,但仍梦多,咳大量白痰。月经将至。原方基础上增燥湿、化痰、调经之品。

三诊

药后诸症好转,饮冷后易呃逆。素有鼻炎,前日发作,现鼻塞、喷嚏、流清涕、咽痛。月经逾旬未至。守上方,并加疏风调经之品。

本案证属肝气郁结,胃失和降,服上药,胃肠症状平复,经随访,诸症平复,半年胃痛未见复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