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胃病挂什么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合逻辑的语病,都有哪些类型及特点 [复制链接]

1#
方法大于努力

不合逻辑的语病都有哪些类型及特点?

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内容不合事理、不切实际、不符合客观规律的现象,以及句表述不够严密、不合情理、相盾的现象。前者是由于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不或不当产的内容上的病,后者则是由于语表达不周密产的形式上的错误。

下分类列举如下:

一、从内容看,语意表达不合实情

就是句表达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与事理情理相悖或过于绝对等,因有违真实性原则不能使信服。

1、不合事实

例1:百多,千条胳膊,同暴洪搏了天夜。(“百多”怎么有千条胳膊呢?)

例2:他发愤苦读,三年时间就学完了学所有课程。(“学所有课程”浩翰之极,仅三年时间学完是不客观的)

例3: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是“幸免”的,自然没有死,又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

例4:在宣传工作中,我亲眼看到劳动人民过去所受的痛苦。(既然是他“过去”的,又怎么“亲眼”看到的?。一个指过去,一个指现在,不在同一时间段)

例5:桂林确实山清水秀,壮族的民俗风情,使我像置身于画卷之中,心旷神怡。(“风情”是不能“使我像置身于画卷之中”的,明显有悖事理。)

例6:早上出门的时候,他看到建筑工地的挖掘机、装卸机和十几辆翻斗车正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挖土。(翻斗车也能挖土?不合事实)

例7:为了丰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规划,修建了三个文化广场,其中一个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而建成的。(“夷为平地”一般指把高出来的、凸出来的建筑物铲平、消除,使成为平地,不能用于“深坑”)

2、不合事理

整个句子意思的表达与客观现实或事理明显地相违背,给人以不真实、不可信的感觉,让人无法想象、无法感知、无法推断。

例1:摩托车在盘公路上像箭样飞驰出去。(不合事理。“盘公路”是弯曲的,“像箭样”应是直的)

例2:夕阳的朝晖洒满了湖面。(夕阳散发的是“余晖”,而“朝晖”是朝阳散发的,这个句子表达的意思不合事理)

例3:“阳光体育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参加户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少于一小时,这对青少年来说,无疑不是个好消息。(因否定词的误用导致句子表达的意思不合事理,应删掉最后一个“不”字)

例4:无数攒动的人头和背脊,在我前面突然渐渐出现又在我身后悄然隐没。(“突然”与“渐渐”矛盾,不当)

例5:深入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是能否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素质的有效载体。(一面和两面不能照应,导致意思表达不合事理)

例6:为了防止失窃事件不再发生,保安部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不”语意说反了,可删去句中的“不”字)

例7:有谁能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呢?(三重否定不当:“否认”“不是”及反问。实际意思是说“地球不是绕太阳运转”违背了活真实。)

例8:我每次向他借书,他都不顾年体弱,亲冒着酷暑和严寒到书房去找。(“酷暑”与“严寒”分别是在夏天、冬天,不可能同时到来,“他”怎么能每次都“冒着酷暑和严寒”呢?)

例9:该市有不择段仿造伪劣产品……(产品可以伪劣,但劣质产品绝对没有会去仿造,所以“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

3、偷换概念

在一个句子里,前面部分陈述的对象是一种事物,到后面部分陈述的对象却变成了另外一种事物,这种逻辑错误就是偷换概念。

例1:在会上,大家谈了自己对学校的看法,看来,大家的希望不一致。(前边用了“看法”,后边换成了“希望”,更换了概念。) 

例2:这一歌唱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素养,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平均年龄仅20岁的作品。(主语是“歌唱组合”,到后面却变成了“作品”,是偷换概念)

例3:可惜,这部在他心中酝酿了很久,即将成熟的巨著未及完篇,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先陈述的是“巨著未及完篇”,后陈述的是书的作者“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概念前后不一致)

4、自相矛盾

就是在同一句话中,前面已经说出了某个意思,后面又说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意思,前后句缺乏一定的照应,从而造成前后不一、互相矛盾的错误。

例1:我断定他大概会考上大学。(“断定”与“大概”互相矛盾,不能并列。)

例2: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者斗争的无比力量。(既然是“无比”的,又何须再“增强”?显然是顾此失彼,前后不一致。)

例3:王强同学通过努力,基本上把不好的习惯克服干净了。(“基本上”与“干净”矛盾)

5、分类不明

在语言的表达过程中,由于没有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事物进行界定,将几种不同标准混杂在一起,对事物或概念进行并列述说,因而造成费解。

例1:去年冬天,村里办起了农业技术培训班,许多青年、妇女和老人报名参加学习。(青年、老人是按年龄来分类,妇女是按性别来分类,三者不能并列)

例2:我观赏过的戏剧的种类很多,有悲剧、话剧、歌剧、喜剧、正剧、歌舞剧等。(悲剧、喜剧、正剧,是按戏剧冲突的性质来分类,话剧、歌剧、歌舞剧是按表演方式来分类,不能交相并列)

例3:在学习句子的时候,我们对陈述句、疑问句、主谓句的特点一定要搞清楚。(陈述句、疑问句是按语气和用途来分类,主谓句是按句子结构特点来分类,三者同样不能并列)

6、否定失当

在一个句子中,由于本来已经出现了含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在此基础之上又加上另外的否定词语,造成了多重否定,从而导致句子的意思恰好与原来意思完全相反。

例1: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用了“就不”,意思刚好同原来相反)

例2:睡眠有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忌”与“不可”意思一样,两者并用造成双重否定不当而引起表意混乱。删去冒号后的“忌”和“不可”)

例3: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否定词“不”多用,使句子与原意相反,应删去“不”)

7、过于绝对

凡是有杰出成就的,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句中“凡是……都……”过其实,犯了绝对化的病)

8、误用倍数

倍数只能用于提高、增加、扩大等方面的情况,而不能用于降低、减少、缩小等词语的后面。但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倍数常常被误用。

例1:夏天即将来临,空调的价格战愈演愈烈,有的品牌价格甚至下降了1~2倍。

例2:我们的语文教材本子几乎是世界上最薄的,比几个主要国家的同类教材要少好几倍。

例3:这种赛车按国际一级方程赛车式样仿真缩小32倍而成,从外观看,并不比玩具汽车大多少。

例4:南昌至上海、杭州的火车动车组票价分别为元、元,而对应的普通列车硬座票价为元、81元,相比之下,普通列车硬座票价要低一倍多。

(这四句的共同特点,就是在下降、减少、缩小等的情况下使用倍数,造成意思的费解,语义的模糊)

二、从形式看,句间关系不合逻辑

因对词语所表达概念内涵及概念间关系的误解造成的误。

1、并列关系不当

在一个句子里,常常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的几个不同的概念,并列在一起,使得部分与全体、特殊与一般、小范围与大范围之间界线不明,从而导致句意的模糊。

(1)因从属关系不能并列

例1:我市已形成以机械、电、品、纺织、轻、建材为柱的业体系。(“轻业”与前的“品、编织”是种属关系,并列使不合逻辑)

例2:洪可以冲我们的房屋、庄稼和各种财产,但它冲不我们的意志和决。(“各种财产”应包括“房屋、庄稼”)

例3:我上街买了膏、刷和品。(膏、刷、品间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表述)

例4: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一切出版物”已经包括了“报刊、杂志”,故不能并列)

例5:我们要坚决反对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和各种腐败行为。(“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本身就属于“腐败行为”,它们不能构成并列关系)

例6: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农贸市场的货物琳琅满目,除各种应时的新鲜蔬菜外,还有肉类、水产品、鱼、虾、甲鱼、牛蛙及各种调味品。(从属关系,并列不当,“水产品”包括“鱼、虾、甲鱼”等)

(2)因交叉关系不能并列

例1:出席团代会的代表有部和青年,还有不少同志。(“部、青年、同志”三个概念有交叉关系,不能并列)

例2:他是个学爱好者,阅读了量的说、诗歌、散以及外国名著。(“说、诗歌、散”与“外国名著”是交叉关系,不能并列使)

例3:这次代表会的代表包括代表55,农民代表47,妇代表39,艺界代表13。(“代表”“农民代表”与“妇女代表”“文艺界代表”之间存在交叉关系,不能并列)

(3)因概念不同不能并列

例1:陈述句、疑问句、判断句和主谓句的特点定要搞清楚。(分类标准不统。前三者按句的语和途分类,后者主谓句是按句的结构特点分)

例2:全体共青团员特别是中学,要努学习科学化知识。(“特别”词加以强调的对象应是前所提概念的部分,与前形成范围的关系,“中学”与“共青团员”是交叉关系,不属于此范围)

例3:屋陈设着鲁迅先过去曾过的各种各样的东西和书籍。(“东西”和“书籍”不能并列)

例4:许师常为班的贫困学买些常品:服、球鞋、帕、衬衫、拖鞋等。(“服”包括“衬衫”,两个概念不能并列使)

2、因果关系不当

在语言的表述过程中,把没有因果关系(或只有部分因果关系)的情况说成有因果关系,或者根据前面的部分原因想当然地推断出某一个结果来,这就是犯了强加因果的逻辑错误。

例1:宋朝以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刘基的《卖柑者言》等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耐人寻味。(这些作品文笔清新,耐人寻味,主要原因并不是它们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

例2:因为他来自北方,所以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他来自北方,并不一定思想守旧)

例3:周谷城先生早年就投身于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所以最终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周先生投身于“五四”运动,与他成为学者、历史学家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

例4:他的章写得不长,所以很有特。(“写得不长”与“很有特”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不能“所以”)

例5:《水浒》写人物,用的就是这样的由远渐近的方法,故能引人入胜,非常生动。(“引人入胜”的前提应该是“非常生动”,所以,按常理应该先是“非常生动”,然后才能“引人入胜”。)

3、递进关系不当

例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指南针,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在航海事业中也很有实用的价值。(按一般事理,首先是“在航海事业中很有实用的价值”,然后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这样才符合常理。)

4、对应关系不当

一个句子前面所说的内容与后面所说的内容,不能很好地相照应,造成一面与另一面不统一的情况,使得句子令人费解。例如;

例1: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属两面对一面的逻辑性错误。应删去“否”)

例2:有没有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两面对一面,不能照应。应删去“没有”)

例3:在考试的时候,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真细致的作风,是考试成功的关键所在。(属两面与一面关系,不能照应,应删去“能否”)

例4: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该报发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能否被刊用”与“没报太大的希望”照不当)

5、主客关系不当

在一句话中,同时说到一个人或一件事、几个人或几件事时,将主要的和次要的混淆倒置,从而造成对象不明,主客关系不清。

例1:我们对“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出陌生的境地。(主客倒置,应该是“‘比较文学’对我们是个陌生的概念”。)

例2:他去年的学习精神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事物有先后时,一般以后者为主体。因此应将句中“去年”和“今年”调换位置)

例3:一个平时不为人注意的医生治好了我多年没治好的胃病,这件事对我的感受很深。(应该是“我对这件事感受很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